车网中国 综合新闻 1月12日,2015中国客车学术年会在厦门召开,会上,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陈全世做了题为《我国新能源客车产业的发展与挑战》。
面对新政策和新能源汽车产业的爆发式增长,陈全世分析了快速增长中的隐忧:“2015年的新能源汽车总产量可能会达到15—20万辆,上半年(1-6月)已经达到7.85万辆,去年全年8.39万辆。年底前还要有较快增长。产量的快速增长并不能掩盖关键技术的缺失:在整车集成、轻量化、电池、电机、电控领域存在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首先是安全问题。他还提到了最近几起新能源汽车火灾:“在一次起火事件后我达到了那个城市,有人跟我说您怎么不早点来看看热闹,整个城市都是救火车的声音。”
第二是车辆性能问题。个别地区出现示范运行的车辆性能大幅度缩水:例如,海口市纯电动出租车(3年前“十城千辆”示范项目投入运营)非正常停驶。“有些司机说,我不是在充电,就是在去充电的路上”。
针对电池,他抛出了一连串提问:动力电池系统仅仅只是整车的一个零部件?随便可以在市场选择?动力电池系统与传统汽车的发动机那个更重要?均衡系统是主动、被动?静态、动态?均衡电流多大?冷却方式是自然/强制风冷、液冷?寒冷地区电池组的加热方面,是空气/液体?电池自身能量/外接能源?SOC估计的方法是什么?快捷性、准确度如何?电池成组技术路线是激光焊接、螺栓联接?串并联方式(几串/几并?先串后并/或者相反?)
“以上问题的答案可能是多种选择,但是,主流是什么?”他表示:“以上这些问题当前并没有定论,需要不断试验、创新和总结、提高。可以预见,2016年可能是新能源汽车的一个缓冲或者调整年:产销量可能大幅度跳水;已经实现销售并在社会上运行的大约30万辆新能源车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故障和问题,甚至重大火灾事件会比往年都多;车辆的技术瑕疵和使用、停放不当,都是造成事故的原因。对此千万不能“大惊小怪”,否定新能源汽车的大方向。但是,也不能‘视而不见’、漠然视之。利用这个机会进行技术方案的研究评估和提高是个好机会。”
他认为,政府千万不要定义哪种电池合适,要由企业自己去选择。“以比能量为例,牵引车就需要比能量低的电池,因为便宜、寿命长,而且重量对牵引车是很重要的。我此前给一家公司设计的推飞机车辆用的就是铅酸电池。”
新能源汽车的检测评估是陈全世关注的重点问题:“车辆都要年检,但新能源车如何检测?有些车甚至使用了很多年还没有检测过。在执行中,遇到了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或者操作规范进行、时间节点如何确定、谁来监督和检查、目前进行的怎么样等问题,这些可能并没有落实在行动上。”
他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制定检测标准、规范或者统称技术文件:采取从上到下与从下到上相结合的方法:即由国家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管理部门:工信部和科技部牵头,组织专家及国家汽车标准化委员会电动汽车分委会等部门,编制相关技术文件;或者由新能源汽车的主要生产厂商—即行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业内专家、学者编写。目前建议以出厂安全检查规范为基础进行改编。第二,购置必要的检测设备:主要是动力电源系统(高压电系统)的检测设备。第三,组织和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对于从事动力电源系统的技术人员要具备从事高电压工作的资质和必要的安全操作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