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联网 > 新技术 > 返回

摆脱束缚,向车充说再见,无线充电是未来?

发布日期:2018-05-22 17:36  来源:网络  作者:阿伟   浏览次数:1225


随着手机使用场景的增多,手机电池的电量愈加捉襟见肘,为了有更好的使用体验,手机厂商有的选择了快速充电,来缩短用户充电的时间,有的则选择了无线充电,来增加用户的充电场景。现在的电动汽车也有同样的问题,充电时间长也是困扰用户问题之一,那在汽车上可不可以实现无线充电呢?高通公司副总裁近日表示,目前高通正在将手机产品中应用的无线充电技术,在未来24个月以内应用到新能源汽车上。
自从2011年 Qualcomm (美国高通)收购 HaloIPT 并推出 Qualcomm Halo™ 汽车无线充电技术之后,WEVC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Wireless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就成了汽车科技圈内经常被人谈及的话题。
电磁感应无线充电技术
 
无线充电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基于电磁感应的无线充电技术,简单说就是将电能转化为磁能,再将磁能转化为电能的过程。但电磁感应式这种技术对线圈耦合非常严格,在无线充电设备离充电座较远的时候,其传输效率和功率会急剧下降,大部分的无线充电设备需要贴着充电底座才能充电,所以这种技术的无线充电只能应用在手机、手表等小型用电设备上。
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
 
另一种是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这项技术同样源自电磁感应原理。这个无线充电技术需要有一个来源谐振器,它可以产生磁场,当来源谐振器与接收谐振器达到特定的频率,这时双方形成磁场共振现象,并以此实现能量传输的目的。
Qualcomm Halo™ 是基于磁场谐振技术的大功率无线充电方案,谐振电路也可以产生共振,其中一个通电的发送谐振电路产生磁场,另外一个接受谐振电路,当两个谐振电路震动频率一样的时候,就能实现电能的传输。
无线充电会不会成为未来电动汽车主要的充电方式呢?我们先来聊聊无线充电相比于插电式充电的优势在哪里:
1.即停即充,免去接电安全隐患
 
需要充电时,只需要将车停在车位上,然后打开开关就可以充电,相比于操作充电枪来说,免去了不少烦恼。除了方便车主之外,无线充电相比于插电式充电更能适应恶略天气。虽然现在的充电装置是防水的,但是在降水量比较大的天气下,接口处难免会被雨水淋溅,所以在恶略天气下使用还是有一定的安全隐患的。
2.与自动驾驶配合,汽车自己去充电
 
无线充电能够与未来的自动驾驶技术无缝衔接,使人们的出行方式更加便捷。当你下车回家之后,车辆可以自己的需求找到车位,并开启充电装置为自己进行充电。等到你再次用车时,车辆已经是蓄势待发的满电状态,完全不用考虑要不要充电的问题。
3.边跑边充,续航里程不是问题
 
电动汽车最大的问题就是充电时间长,即使是快充也没有办法像燃油车加油一般方便。现在山东已经在修建一条光伏公路,可以让电动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进行充电,而道路的电能来源是最环保的太阳能。一方面满足了电动汽车的充电需求,一方面实现了真正的节能减排。
同样,无线充电相比于插电式充电也有一些局限性:
 
1.一只小猫就可以让充电停止
 
因为无线充电中有电场和磁场的存在,虽然技术方并没有说明这些电场和磁场是否对人和其他生物有危害,但是从产品的设计中,我们可以看到厂商为了避免对人和动物造成伤害。设置了很多传感器,用来监测是否有生物靠近,以保证在充电的时候有人或动物接近能量传输区域的时候自动停止充电。而在国内的大部分开放式停车场中,小猫小狗并不少见,如果其中一位看上了你的充电器,恐怕第二天早上你就要打车去公司了。
2.充电器价值不菲,恐难入户
 
无线充电装置相比于插电式充电装置价格更加昂贵,在安装条件上也更加苛刻,所以在安装过程中与物业和电力部门的沟通成本一定会更高,安装起来也会有各种阻力,这对于用户来说并不友好。当你面对一个昂贵且需要极高的沟通成本的无线充电装置和一个已经相对成熟价格低廉一些,切沟通成本比较有限的插电式充电桩时,你会如何选择呢?恐怕很少有人会选择前者吧。
 
头条说:如果从单一技术的角度来看,无线充电技术对于我们的用车体验并没有革命性的改变,但是如果可以和其他技术相结合,共同发展的话,相信随着我们电动车技术的发展,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这项技术一定会是未来电动汽车的标准配置。
 
对无线充电有支持的有反对的,有觉得有用的,也有觉得多余的,在Wi-Fi还没到来之前谁又知道上网原来可以这么方便,电动汽车无线充电发展的这些年里,我们看到它进步之快。在这个科技突飞猛进的今天,在对电如此依赖的今天,我相信这个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的时代也许马上就要到来。

上一篇: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捷豹路虎新技术大杀四方

下一篇:上汽大众推进“共创2025”战略初见成效 两款全新产品即将上市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