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两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出现过山车式的异象。目前,新的国家补贴政策尚未出台,业内不少厂家和人士陷入迷茫之中。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起初的“十城千辆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开始,在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撑下一路高歌,迅速发展。直至去年底,据统计我国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产销大国。然而,行业却暴露出许多企业骗取国家财政补贴的行为,令人震惊。而今年初开始的打击骗补的严厉措施,却也不可避免地让行业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迷阶段。
我认为,现阶段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国家前期的政策引导的缺失。
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应当是一面“挡风墙”,而不应该是一座“温室”。挡风墙有助于新生事物在发展初期能够更好地成长,而过度保护则不利于产业发展,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过度的政策补贴、过低的技术门槛造成“劣币驱逐良币”的怪相。这就导致温室养花,而无法长出参天大树。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骗补现象实则是产业政策上出现一定程度偏差的后果,财政补贴的非科学性是一个重要原因。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甚至以补贴最大化作为争取目标。排除个别极端案例以外,企业追逐财政补贴的行为本身并没什么错,毕竟企业都以追求利润为目标。亡羊补牢,我们必须首先堵住不合理财政补贴这个漏洞。
我们期望国家推出的新财政政策将会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更加符合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发展规律,更好地引导今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政策应发挥好“挡风墙”作用,还要建立“胡萝卜加大棒”双管齐下的有效机制。
今年初,财政部组织力量,对国内90家主要的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进行了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补助资金专项检查,公布了5个典型的骗补案例。如今,在国家对新能源汽车产业实施打击骗补的大棒手段之后,其震慑力发挥了很好的市场作用。绝大部分新能源汽车企业也都感受到了这种政策的震慑力。相信,以后钻政策漏洞的行为将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展望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更加需要政策的引导和支持。我认为,应当在以下三个方面形成广泛的共识。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以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粗放型方式,即过度依靠政策补贴刺激的现象应当告一段落。未来,国内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是否将进入所谓的慢增长轨道,这仍然需要业内充分认识与验证。然而,与国内其他行业的结构转型一样,至少目前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更不是纯粹依靠国家财政政策就能够解决的,也仍然需要充分地发挥市场的作用。
其次,在国家政策支持方面,应当进一步鼓励技术进步,鼓励发展市场当中有竞争力、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和产品,特别是关键零部件的核心技术,瞄准全球市场的引领者,不断缩短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而且,政策补贴的退坡制度一定要进行合理设计,要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状态同步,从而最终实现整个行业的市场化转型。不然的话,我们就会重蹈传统汽车发展的覆辙,为国外先进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和产品铺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最后,关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的技术路线之争,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解决。10月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正式发布,总体目标是,至2030年,汽车产业碳排放总量先于国家提出的“2030年达到峰值”的承诺和汽车产业规模达到峰值之前,在2028年提前达到峰值,新能源汽车逐渐成为主流产品。
我认为,国家在前一个时期重视纯电驱动技术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它是其他技术路线的基础。从中长期看,整个产业在实现市场化的过程当中,要真正地实现节能减排,从而达到《巴黎协定》制定的目标,应当综合考虑发展各种技术路线,鼓励各种技术路线在市场中竞争成长。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最近,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又得到了各方面的重视。应该来说这是一个好现象,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的燃料电池技术,特别是电堆技术,与国际水平相比,整整相差了一代。我们应当尽快地弥合差距,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推广与应用。
总的来讲,当下,在新能源汽车产业骗补行为得到有效遏制之后,行业发展的春天已经不远。实事求是地按照客观规律,科学地探讨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最终将会助力于解决国家能源安全、行业结构转型、环境保护等问题,最终实现新能源汽车所担当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