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网中国 综合新闻 昨天,财政部网站发布关于“十三五”新能源汽车充电设施奖励政策及加强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征求意见,意在使用补贴的方式来改善大气质量。用推广新能源汽车的方式能不能改善大气质量这个咱不好说,但有些东西是实实在在的,这就是“十三五”规划给各区域规定的销售数量和比例。
对新能源汽车行业来说,这确是利好政策,但就政策的落实层面来看,依然会有很大的压力。
我们看,像北上广这样的限行限购城市,只需要把限行限购的袋子捂严实一点,就算政府一毛钱补贴都不出,他们也照样能够完成任务。但对于大多数省份和城市来说,他们不可能普遍采用限行限购的办法来完成任务,再加之新能源汽车在技术方面不是很成熟,敢于吃这螃蟹的消费者就十分有限。
再有一个,不管是纯电动还是插电混动,专有车位得有一个吧,要不如何布置充电桩?
而农村市场的最大优势在于,它能十分完美的解决停车位难题。只要家庭供电能够满足需要,政府和企业就可以节省在充电设施方面的投入。
而且相比城市尤其是一线城市来说,农村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要求不高。他们有比较稳定的人际关系,也就确定了他们相对稳定的出行范围。就算偶尔遇到没电的情况,消费者也可以就近充电或找人帮忙。想想如果在城市里的话,这会是什么样的画面?
对于笔者所认知的农村来说,买东西一定是首选实惠,新能源车就符合这样的消费期待。经过重重补贴之后,一些新能源汽车的价格跟汽油车十分接近,再加上“油”耗很少,维护保养费用很低的因素,新能源汽车看起来就十分可口了。相对燃油车来说,新能源汽车目前不需要年检,在很多地方甚至不需要考驾照。
除此之外,随着村村通工程的推进,乡村路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这会增强用户的购买信心。再加上政府这些年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很大,富裕起来的农民也越来越多了。
所以让富裕起来的农民买车,买新能源汽车并非天荒夜谈,至少对企业和政府的操作层面来看是有所裨益的。
不过农村市场也并非完美和平均,地方发展程度的不同带给新能源汽车的机会也会不一样。在有些发达地区,开奔驰宝马的大有人在,他们对消费国产新能源汽车这事儿很难有兴趣。有的地方温饱问题尚未解决,如果不是特别实用且足够实惠的东西,他们就不会有任何的购买欲望。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当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之后,富裕起来的农民才会选择新能源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