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驾理由
岭南园林布局紧凑,实用功能较为突出,园林内的植物多高大而茂密,诠释着闽粤一带特有的风情。而粤海之地,颇接西洋风气,岭南园林里可见的西式石栏杆,西洋进口的套色玻璃,与雕花玻璃灯,又为她铸上一层欧式风情,显得丰富而多姿。名列粤中四大名园之中的广州余荫山房和东莞可园堪称岭南园林的代表作,其景生动,其蕴丰富,是岭南文化的玫丽篇章,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独特审美享受。
路书
DAY1悄然世外余荫山房
如果你想窥探岭南园林的精妙之处,最值得一看的就是位于广州番禺的余荫山房。建成于清同治十年(1871年)的余荫山房,距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与佛山梁园、东莞可园、顺德清晖园合称为广东四大名园。这座方圆不过三百步的私家园林,却充分融入北方园林之大气,江南园林之秀美,西方园林之严谨,尽显岭南园林的独特韵味。它以“藏而不露”、“缩龙成寸”的创作手法,将亭台楼阁、堂殿轩榭、桥廊堤栏和山水绿植尽纳于弹丸之地,包罗万象又幽深广阔。这种用小空间布局大园林的风范令人耳目一新,虽为人工,但宛若天成。
诚如点题门联“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描写得那样,入得园内,便见古木挺秀,绿影婆娑,令人遐思无穷。这一名联为名士陈允恭所撰,将“余荫”二字嵌入其中,对仗工整,文意深远。“弓”即是箭,古人以一箭之地来比喻一百步的距离,意指园林面积小,只三百步的距离。“红雨”是指落花,深柳堂前有一株百年炮仗花,据说由邬彬亲手所植,花开时节,枣红的花瓣散落在池塘上,好像一片红雨,蔚为壮观;“绿云”则形容园内果树浓荫蔽日,宛如绿云遮盖,清幽雅静。
园中有一泓池水,池中莲叶田田,荷香四溢,碧波之上横卧一座廊桥,名为“浣红跨绿”桥。廊桥无疑是园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之一,据传该廊桥是参考“海山仙馆”的“柳波桥”而建,被誉为岭南园林最经典的造型。它造型小巧玲珑,却把桥,廊,亭,栏巧妙地组合,浑然一体,十分精致。廊桥前后各有五级石阶,桥下为一石拱券,桥上歇山顶式桥亭。游廊两侧栏杆设有美人靠,两端连风雨廊,并将园区分隔成东西两部分,西边“红雨”,东边“绿云”,故名“浣红跨绿”。等到月明风清的夜晚,月影、桥影在水中相映成趣,构成动人心弦的画卷,成为余荫山房的一大奇景"虹桥印月"。
余荫山房的另外两大奇景分别是“夹墙翠竹”和“深柳藏珍”,同样不可错过。苏东坡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想在1598平方米的地方内又该如何设置竹丛呢?园主人因地制宜,在墙与墙之间,种上翠竹。这样一来,既不占用庭园面积,又能控制其生长蔓延,同时拂挡园外尘嚣,可谓一举三得,形成了园内独特的景致——"夹墙竹翠"。深柳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也是园内第一大建筑,前人有"万柳读书堂"之说,而园主人认为"深柳"比"万柳"显得更隐更静,便把书室命名为"深柳堂"。深柳堂古色古香,堂内皆为精致的木雕珍品,历史名人墨宝,珍品极多,故称“深柳藏珍”。
往回廊深处行走,会看到闻名遐迩的"玲珑水榭",它环水而立,俗称"八角亭"。“玲珑水榭”的柱联为:“每思所过名山坐看奇石皴云依然在目,漫说曾经沧海静对明漪印月亦足莹神”。这幅名联是园主人亲笔所撰书,也是余荫山房主人仅留的墨宝。这座八角形的亭子,八面全部开窗,可以八面观景,东西南北四面的窗子对应了四季不同的景别,当年园主人常在八角亭内会晤名流雅士,把酒赋诗、吟风弄月,真是别有一番韵味。
于八角亭的八景,有一首五律诗概括得很好,即:“丹桂迎旭日,杨柳楼台青;腊梅花开盛,石林咫尺形;虹桥清辉映,卧瓢听琴声;果坛兰幽径,孔雀尽开屏。”
丹桂迎旭日:东面是水榭正门,门外数株郁郁葱葱的丹桂树,每年8 月至次年初春满树桂花盛开,点点黄花,香飘满园。特别是在清晨,桂花迎着东升的旭日,含露带笑,香气袭人。此时推窗观景,桂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脾。
杨柳楼台青:东南角上,隐现着一座小楼台,木柱飞檐.掩映于杨柳丛中,那是园主人与家人消闲赏月的地方。每当晨风拂柳,或夜幕降临,登上楼台静观天象,令人无限遐想,十分写意。
腊梅花开盛:正南面窗外有一株百年的古腊梅,为什么种在南面?因为腊梅是寒冬腊月开花的,此时室外常是北风呼啸,霜陈满地,若佳朋到访,可关东、西、北三个方向的窗户,只打开南窗,这样一来,既可避免北风肆虐,又能欣赏"腊梅花开盛"的美景,栽植可谓别具匠心。
石林咫尺形:俗话说,庭园无山不青,无水不秀。水榭的西南面有座假山,虽佳为人作,但宛若天开,石山嶙峋瘦漏,藤萝蔓生覆盖,园内咫尺山林,这是大自然的一角缩影。
虹桥清晖映:从西面的窗口向外望,眼前是一派岭南水乡特色,一座浣红跨绿廊桥静卧在莲池上,桥廊造型别致,风格经典,当夏日晚霞斜照在莲池碧水之上,满池清晖,半圆拱桥及倒影恰成正圆,堪称静态美的典范,令人叹为观止。
卧瓢听琴声:从水榭的西北角可看到卧瓢庐前的一个小院,那里参天树下白石为台,蜡石为凳,是安棋对奕,挥指弹琴的好地方。入夜,月朗风清,遇上三五知己到访,弹奏一曲,琴声悦耳,乐韵悠扬,优哉游哉。
果坛兰幽径:兰花,幽香高雅,有花中之君子的美誉。在水榭正北面这里古树婆娑,“绿云”覆盖,林荫树下,幽静栏河,摆设荫生花卉兰花,自然形成了一条“果坛兰幽径”。花开时节,游人漫步其中,自然领略到“暖日漾春光,人影衣香芳径满”的诗情画意。
孔雀尽开屏:在水榭东北面可见“来熏亭”倚墙而筑,孔雀亭跨水而建。在中国的私家园林里喂养孔雀并不多见,但对于孔雀,特别的是它的翎毛、翎眼,邬彬显然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情感。清朝官员们的帽子上的花翎,就是孔雀的翎毛,自家园子里的孔雀,寄托着他对往事的追忆和无限的遐想。
山房之精华为深柳堂左侧的卧瓢庐,此庐舍是园主人为宾友小憩而设。庐内设置镶嵌蓝白相间的玻璃“满洲窗格”,透过窗格可让人一日看尽四时美景,堪称一绝。透过进口的蓝色玻璃往外望像冬天雪景,若将两扇窗叠在一起,则看到外景一片通红,仿佛到了深秋季节。而推开窗户,南国春夏景致,扑面而来。后面是一排百叶窗,可推拉闭合,能通风透气,又可采光,经济实用。
此外,余荫山房南面还紧邻着一座稍小的楼台,取名“瑜园”,是女眷居住的地方,所以又称为“小姐楼”。瑜园建于1922年,是园主人的第四代孙邬仲瑜所建。其风格基本与山房相近,底层有船厅,厅外有小型方池一个,第二层有玻璃厅,可俯视山房庭院景色。瑜园建起后,与余荫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DAY2 天上仙宫 东莞可园
东莞这座新兴的工业之城有“世界工厂”之美称,是中国近代历史的开篇之地。而被前人誉为“可羡人间福地,园夸天上仙宫”的可园,就是一件永久镶在东莞市区的清朝时装。
可园始建于清朝道光三十年(1850年),是岭南四大名园之一,为莞城人张敬修所建。可园虽面积较小,但亭台楼阁、柳池桥榭、庭院小轩、花圃书斋一应俱全。建筑融孙子兵法于其中,房广厦四通八达,看起来只有三亩三分地,走进来却似一座迷宫。其基调是空处有景,疏处不虚,小中见大,密而不逼,静中有趣,幽而有芳。古人在园林中匠心营造的功底可见一斑。
提到可园,就不得不说一说他的主人张敬修。张敬修是清朝武将守备,一生仕途三起三落,巅峰时曾担任广西、江西按察使,得到曾国藩的高度赏识;也曾因战事失利,被皇帝罢官。人生际遇浮沉,但张敬修总能保持一颗淡泊之心,并投身于文学艺术创作当中。身为一名武将,张敬修却精于金石篆刻、琴棋书画。这种仕宦背景及个人修为,原原本本地投射到了他的私宅——可园的营建上。
园内有一楼、六阁、五亭、六台、五池、三桥、十九厅、十五间房,其名多以“可”字命名。正门口的“可园”二字正是张敬修亲笔所撰,每字都是一气呵成,苍劲有力。“可堂”是可园最庄严的建筑,四条红石柱并列堂前,显得气派不凡。标志建筑“可楼”有四层之高,使整个园林有了纵横上下皆成景的三维立体视角。同时,张敬修个人的素养,使得可园呈现出浓厚的雅意文风。如“草草草堂”,就是为了纪念自己的戎马生涯而命名,寓意人在物质生活上,可以效仿行军打仗时,草草了事,不必刻意讲究,但在人生修为上,则要严谨认真——“用餐也草草,住宿也草草,但是做人不能草草”,故起名三草堂来时时提醒自己。如此“文武双全”的可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实属罕见。
可园中另有一胜景名为“双清室”,取荷竹双清和人境双清之意。平面呈“亚”字型,地板、花窗等均似“亚”字状,相传亚字是吉祥之字,故又称“亚字厅”。来到可园,就想在这里住上一段时间,慢慢体会它深厚的文化底蕴,生活也变得舒缓悠闲。
园内最醒目的建筑为邀山阁,可园的创建人张敬修在《可楼记》说道:“居不幽者,志不广;览不远者,怀不畅。”正因如此,张敬修建可楼于可堂之上,但可楼毕竟只有两层楼高,并不能尽览大海和远近诸山,他觉得“既营可楼,而览仍不畅”。于是他在园的西面再建高阁,纵目远眺,“数百里之山咸赴,其高视远览,目力且为之穷”。清朝嘉应太守张榕石将此高阁命名为“邀山阁”,取“邀山入阁”之意。沿楼侧石阶可登上顶楼,四面明窗,可园这座岭南园林的风采尽收眼底。
邀山阁高约17.5米,共四层,造型为碉楼式,极具特色。如今虽然已经不是“最高”,但站在上面远眺,依然能够找到当年的感觉——园中胜景历历在目,秀色山川尽入眼底,大有“邀山入怀”以及“空谷来风,高山占云”之势。
邀山阁又被当地百姓称为“定风楼”,因它四面通窗,仅以10根木柱筑于石墩之上,无一钉一铁,非常奇特。东莞是台风常袭之地,但邀山阁历经多次狂风、暴雨、地震都安然无恙,可见其建筑水平之高。
名人配名琴,名琴藏名园。来到可园,有一处不得不去的地方就是绿绮楼。绿绮楼因闻名海内外的绿绮台琴而得名。绿绮台琴是岭南四大名琴(春雷、秋波、天响、绿绮台)之一,也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一把古琴。遥想当年的绿绮楼,定是一派名士云集、清歌雅韵的盛景。现在,这里成为听曲品茗之地。在楼上凭窗眺望可看到静静的可湖,清朗秀丽,微风拂面,好不惬意!
可园可谓岭南画派滥觞之地,岭南画派与京津派、海派三足鼎立,是20世纪主宰中国画坛的三大画派之一。作为岭南画派开山鼻祖的“二居”——居巢、居廉,是跟随张敬修多年的幕僚,客居可园作画多年,与可园有着极深的渊源。
居巢、居廉两人为堂兄弟,居巢精于诗词、书法和绘画,与张敬修亦师亦友,意气相投,追随他十六年,在可园的西耶室居住,吟诗作画。张敬修不仅使“二居”衣食无忧,还提供了优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使得他们潜心艺术创作,给他们带来丰富的灵感和艺术素材。
“二居”擅长的“撞水”“撞粉”的画法正是居巢在可园所创,后由居廉发扬光大。他们的作品写生对象大致以花果石虫为主,偶尔也有山水鸟兽以及人物,绘画色彩丰艳,形神兼备,独创一格,形成了“居派”的典型风格。“二居”的大半作品为可园张氏家族收藏,以其艺术精华为可园增添了耀眼的光彩
DAY3 诗情画意佛山梁园
佛山梁园坐落在最繁华的城中心,却闹中取静,风韵独占。梁园于清嘉庆、道光年间由当地诗书名家梁蔼如叔侄四人陆续建成,是岭南私家园林艺术的杰出代表。住宅、祠堂、园林三者在园中融合的淋漓尽致,十二石斋、汾江草庐、寒香馆在园内错落有致,由亭台小径、湖水游鱼、碧树鲜花点缀贯通。到了夏日,湖面被茂盛的荷叶遮蔽,花苞与雕栏相呼应,荷香遍布满园,带游人远离都市喧嚣。园中奇石秀水,精巧布置,以石庭、山庭、水庭为基调,采用移步换景之法引人入胜,体现了清代雅致文人的慧心独具。奇石、秀水、名帖更是园中三宝。
相传过去梁园中曾有奇石400余块,有“积石比书多”的美誉。梁园就是以“十二石斋”最为著名。说到“十二石斋”,有这样一段小故事,它最初是梁九图在松桂里兴建的园林,其名称叫做“紫藤(花)馆”。后来,梁九图游览衡山湘水,回途路过清远,看到一些奇形怪石,这些石头形态各异,令梁九图非常迷恋,便买下了这12块石头回来妆点庭院,并将书斋命名为“十二石山斋”,并自称是“十二石山人”。 而远近的文人骚客,也慕名观赏,并题诗作赋,赞赏有加。“十二石斋”声名鹊起,“粤东三子”之一的岭南诗人黄培芳曾给出“名园推最胜”的评价。
梁九图曾《自题十二石斋》,诗云:“衡岳归来兴未阑,壶中蓄石当烟鬟。登高腰脚输人健,不看真山看假山。”梁园的山都不是“叠”出来的,而是与整个造园质朴的风格是相统一的,追求石的神态韵味,以小代大,表现山川之奇。这种以石代山取代“叠山”的方法,更灵活自由的表达着园主人的思想情感,以及对个性和理想人格的追求。
如今几经劫难,园中的奇石大都下落不明。今日梁园的“石庭”中,还有英德、太湖、灵壁等怪石,或立或卧、或俯或仰,极具情趣,其中名石“苏武牧羊”、“童子拜观音”“美人照镜”更是栩栩如生,一石一景,生动罕见。
梁园中有岭南古园中少有的大型水面,既重韵味也重气势。步入园中,来到汾江草庐,宽阔的水面“活”现眼前,水波粼粼,清爽怡人。秀水成为梁园的一大特色。
“汾江草庐”为梁九图所营建,这里气势不凡的宽阔水面令人心生开阔。水与石的交错别出心裁,既有一般的叠石置景,又有独石成景;既有潺潺流水,又有一泓湖水。立足水边,看碧水中遍植荷花,成群的金鱼锦鲤时浮时沉,时而激起层层涟漪,这静中有动的景观,令人惊叹。往远处看,则有一块3米高的巨石立于湖中,名叫“湖心石”。湖心石周围有白鹅及鸳鸯在戏水。
另外临水建筑“荷香小榭”中,更是将天、地、人完全融为一体。站立于小榭屋檐下,面对铺满荷叶和荷花的湖水,一片碧绿中的点点粉红,令人心醉。小榭高四米余,木结构,门楣及窗都饰以木雕,门窗缕空,图案则是荷叶、荷花,既优雅,又与湖中的荷叶、荷香真假互相呼应,步入其中,有如人在山水画中游。
面对尔虞我诈、相互倾轧的官场,梁氏仕人淡泊名利,为保誉而辞归故里。退隐官场只是他们进取的另一种方式,回到梁园,如鱼得水,他们专心事学,在诗、书、画领域达到相当造诣,引来众多岭南雅士互相切磋唱和,一时高朋满座,唱酬不暇,佛山成为人文荟萃的地域文化重镇。
梁氏是佛山富族,人才辈出,梁九图与叔侄梁蔼如、梁九章、梁九华同为当地诗书画名家。梁氏叔侄中当属梁九图最有名,他是梁氏家族中造园艺术的集大成者,一人独创十二石斋和汾江草庐两组园林,倾倒了当时众多的文人墨客。梁九图博学多才却生性淡泊,喜欢做无拘无束的文人雅士。他10岁能诗,时人誉为神童,名噪一时。梁九图毕生笔耕,硕果累累,著有《十二石斋诗集》、《岭表诗作》、《紫藤馆文存》、《汾江随笔》、《佛山志馀》、《岭南琐记》等,是位创作颇丰的文苑才子,人们尊他为 “汾江先生”。除了诗文,梁九图善丹青和书法,是画兰花的高手。现今广州美术馆藏有他画的《墨兰》2幅,佛山市博物馆也藏有他的《墨兰立轴》和书画作品10多幅。
文人雅士与梁氏叔侄四人相互唱和,留下了不少珍贵墨宝。园内还将原寒香馆收藏的历代名家法帖刻石珍品八十余件收集陈列,丰富了名园的内涵。
梁园古木蕴秀,庭园幽深,满园佳木,鸟语花香。园中有荔枝、龙眼、菠萝蜜、番石榴、水蒲桃、杨桃、芭蕉等数十种岭南佳果,还种有富岭南风韵的玉棠春、鹰爪兰、鸡旦花、桂花、九里香、米兰、含笑、鹰爪、美人蕉等灌丛花卉错落其中。各样花草树木和水、石、山、桥、建筑物组成了一幅幅诗情画意的景象。园主梁九华的好友岑征在诗句中曾言:梁园“两处园林都入画,满庭兰玉尽能诗”。
群星草堂入口至秋爽轩船厅,穿井过廊,三个圆门贯列,增加景深,让人隐约感到“庭园深深深几许”。最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群星草堂旁边一棵高达20多米的吕宋芒果,180年前,梁九华从菲律宾带来种子在建园时种植。相传此树在第一年结果时,梁九华就邀请亲朋好友过来品尝。芒果香甜多汁,味道奇美,连道光皇帝也被吸引,要梁九华也送些给他尝一尝。第二年,梁九华精选10颗芒果,快马加鞭送到京城。道光皇帝为此还赐梁九华一棵玉堂春树。如今这棵芒果树每年仍长满金黄硕大的吕宋芒。秋爽轩前至群星草堂后厅侧,曲径通幽的石庭中古木参天,树影婆娑,正是“蔼蔼堂前木,中夏贮清阴。”梁园中的这些古树寄托了造园者超然洒逸的精神追求,同时也见证着梁氏园林的百年历史,而今葱郁依然,可谓“镇园之宝”。
DAY4古趣盎然 顺德清晖园
郭沫若对岭南风物这样描绘道:“蔷薇馥郁红逾火,芒果茏葱碧入天。千顷鱼塘千顷蔗,万家桑土万家弦”,素有岭南四大名园之称的清晖园,更是揽自然人文之精华。岭南多名园,游尽清晖不复谈。坐落于广东省顺德区的清晖园,原址为明朝状元黄士俊宅第,后修缮于清嘉庆年间。园内从船厅、碧溪草堂到澄漪亭、惜阴书屋,再到红蕖书屋、留芬阁,时而曲径通幽,时而豁然开朗,当真移步换景,将苏州园林之风与岭南艺术巧妙融合。此外,园中古今名人墨客题写的楹联匾额比比皆是,清朝才女龙吟芗的故事久久流传,更给清晖园平添了厚重的人文气息。
清晖园故址原为明末状元黄士俊所建的黄氏花园,清乾隆年间,黄氏家族日渐衰落,花园后为当地龙氏得中进士的龙应时购入。该院归龙家后,由龙应时传与其子龙廷槐和龙廷梓,龙延槐官至御史,后又对园林多加修缮,在其影响下,清晖园具备了一些宫苑的气质。此园经过龙氏数代人龙元任、龙景灿、龙渚惠等的多次修建,逐渐形成了现在我们看到的,格局完整而又富有岭南特色的园林。现存建筑如碧溪草堂等,为道光年间原物,至今已有一百五十余年的历史了,而其他如笔生花馆、归寄庐等则均建于晚晴。园名“清晖”取自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以喻父母之恩如日光和煦照耀。在四大园林中,清晖园面积最大。“清晖毓秀”为“佛山新八景”之一。
园林之美,讲究可望可行,可游可居,可以说,厅、台、楼、阁,舫、榭、廊、桥,错落而置又构景自然。是实用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清晖园全园的建筑物配置以船厅一带为中心,这里南临水池,又有假山,是全园精华;南部为方池,是园中主要水景区,以亭榭取胜,开敞而明朗;北部由竹苑,归寄庐等建筑小院组成,是较为幽闭的园中园景区。园内主要景点有船厅、碧溪草堂、澄漪红蕖书屋、澄漪亭、惜阴书屋、竹宛、归寄庐、笔生花馆、斗洞、红蕖书屋、读云轩、沐英涧、留芬馆等。各景区各自相对独立,又相互渗透,彼此借景,“园中有园”。透过园内多姿多彩的窗,园中的其他景象“框”在窗内,形成一幅幅画中画。
中部船厅一带因地制宜,互相衬托。船厅、南楼、惜阴书屋、真砚斋等建筑古朴雅致,彼此由廊桥衔接,古木古树穿插其间,使得建筑的空间紧凑而又有空隙,空间处的余盈感恰到好处。中间船厅造型仿自昔日珠江河上的“紫洞庭”,坐落在水池之北,是舫屋和楼厅建筑的结合体,平面像舫,主体如楼,两侧饰以水波纹,无论从造型还是装修上看,都有着浓郁的粤中特色。夏日酷暑,置身清池碧波间,蕉林青绿,竹荫蔽天,一派清凉景象,隔窗而望。莲池水榭,山石花木皆来眼底,好不怡人心脾,顿觉暑气全消。船厅东面主要由假山和花卉组成,而西面则是以池塘为中心,蔓草修竹以点缀,自有一番神韵。
清晖园的大部分门窗玻璃为清代从欧洲进口经蚀刻加工的套色玻璃制品,玻璃上有各种中国传统的字画和故事,最不可错过的就是园内沐英涧入门上方,保存的一套清朝乾隆年间评定的“羊城八景”玻璃制品,这八块蚀刻金片玻璃,是目前仅存于世的清代旧羊城八景套色雕刻玻璃珍品,被鉴定为国家一级保护文物。它们分别被命名为“白云晚望”、“大通烟雨”、“蒲涧濂泉”、“波罗浴日”、“珠江夜月”、“金山古寺”、“景泰僧归”、“石门返照”。
与皇家园林的金碧辉煌与气势恢宏不同,私家园林追求的是平和与宁静。结束具有桃源意境的岭南园林之旅,带着余音绕梁的余味返回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