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头条 > 汽车新闻 > 返回

王洪涛:汽车及材料面临的生命周期碳足迹挑战

发布日期:2022-06-30 22:13   浏览次数:779

6月27日-29日,2022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暨首届中国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生态大会在湖北武汉经开区举办,本届大会主题为“融合创新、绿色发展——打造中国汽车产业新生态”。大会由工业和信息化部、湖北省人民政府、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联合指导,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武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武汉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武汉市智能汽车产业促进会和汽车纵横全媒体协办,东风汽车、黑芝麻智能和地平线为合作伙伴。岚图Free、岚图梦想家和东风风神皓极作为本次大会的官方服务用车,为大会嘉宾提供出行服务。其中,在6月29日上午举办的“绿色发展—促进汽车材料新飞跃”主题论坛上,中国电子节能技术协会全生命周期绿色管理专委会(LCA专委会)主任委员王洪涛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我做这项工作已经30年,也参加了联合国,以及欧盟的相关的指南、方法的一些制定,所以说对这个参与的比较多。第二个我们也在国内开发软件和数据工具,2010年发布,现在的工具已经提供给各行各业在使用。第三个背景是我们的专委会,现在有110多家成员单位,最主要的就是咨询认证机构,国内外的主要认证机构,其实参加我们的专委会,我们给大家提供软件数据库,他们去为各行各业服务。大家看到的碳足迹证书,这里面其实也有很多,是在我们的软件平台上完成的。

尤其是碳中和提出之后,最近几年各行各业大家特别关心,我们自己做的龙头企业和行业领先企业,从上游的能源、化工、纺织、服装,五花八门,大家都比较关注。我们正在做一个吉利整车,现在已经预售,他们招标的时候说,要在中国生产卖回欧洲,所以需要按照欧洲的标准,包含整车,包括零部件,包括原材料。我们已经调查了40多家的一级供应商,最近还在做电池的认证,按照欧盟的指南做认证,大概在做这样的工作。

我们也做过一些轮毂,部件,一些汽车的货箱的板材,也做过这些,电池也是现在特别热,我们从上游到下游,都不断地有项目在做,总的来讲,还是很热闹的。

我们今天讲两个部分,一般是沉淀生命周期的碳足迹,也是行业的一个趋势和主流,尤其是欧盟的法规正在变成一个国际贸易壁垒,说的严重一点,其实我一会儿会翻到那个页面,也许两年之后就完全风云变幻,整个行业就会改变了,这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简单说一下我们做的样子,大家可以看一下碳足迹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首先第一个,我们讲一下汽车这个行业,全球已经有40多家主机厂,都发布了碳减排目标,而且还分两部分,就是我自己要减,我外购的能源要减,范围三就是供应链,就是今天早上前面几位专家也有提到,你自己觉得有一个低碳的产品,你拿着报告去推销,这种事情会越来越多。所以,像这样的正在形成的趋势,可能我还不如大家知道得更多,像这样的情况正在越来越多的发生。但是这当中,其实最火烧眉毛,或者严重的一件事,是欧盟正在制定电池和废电池法规,替代原来的法规,在这里面已经列了多项要求。3月份的时候,欧洲已经投票通过,所以现在只剩最后一个立法环节,就是跟欧盟委员会三方对谈,确定法案文本,然后就发布,这个时间我估计,可能就在几个月之内发布。到年底的话,可能会再次更新核算的标准,可能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年初就会指定认证机构,我问了我们专委会的同事,他说这个当然是需要跟进的,欧洲肯定是第一批要拿到审核资格的。

这当中最危险的,我们说碳足迹,计划是到2024年7月开始,也就只有2年时间了,欧洲所有销售的电池,是必须要有碳足迹报告才能销售的,不能一台也不能卖,就是这么严格要求。以后还说2025年要分大小,2027年出台限值,最后觉得算得比较准的,是超过这个值也不让用。所以这个会严重影响全球电池产业链,首先是中国,换句话说,我们中国人说,欧盟就没有打算让你卖,因为自己在建几百亿,你们又来冲击,而且现在中国还电动车出口那么多,要通过电池,连电池带电动车一起,我觉得有这个意图,大家可以自己判断,我就不误导大家。甚至这个东西延伸到其他的行业,要求你招标采购的时候,要按他的规则来,不会按中国的标准,对他来说没有意义,他只按欧盟的标准。所以说,这个我觉得我们就说得有点危言耸听,但是是为了大家重视,完全有可能两年之后,中国的电池出口到欧洲,电动车带着电池去,这个大家自己判断。

标准里面规定了电池到底怎么算,算碳足迹,从上游的材料一路下来,电池的正负极材料,到电池生产制造,到废弃,我们吉利电动车现在也正在按照现有的标准,对他们的电池全链条做一个调查,看看这个事到底有多复杂,欧盟甚至开发一个在线的平台,说到时候用的时候大家是先到欧盟政府平台上填数据,然后是第三方审核,然后告诉你说不合格,这个吃亏就吃大,我们13年就开发了这样的工具,我们比欧盟早10年,我们是唯一一个大规模在使用的。

这当中的数据来源和质量评估,都有严格的要求,这就是碳足迹核算标准里面的这些要求,我不详细说。总的来说,作为这么复杂的产品,一个很复杂的核算方法,真要想不让你的报告合格,那是真的有可能的,这是一个问题。国内也非常关注,商务部去年的时候出了对外贸易高质量发展规划,专门讲到促进标准认证,认证标识体系,要国际互认,探索建立外贸产品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追踪系统,我理解这个是包含四个部分。

就是前面要有一个核算标准,就像欧盟这样的,然后要做的话要有数据库,要有软件工具,最后第三方审核,所以说这四个部分加在一起,是整个体系的结构。这个可能国内企业,尤其是电池企业,可能已经关注到了,3月份的时候,雷军也提到了,到底怎么算,你们有没有一个准确的说法,欧盟是一个强制性的法规,可能就会有这样的一个问题,所以我觉得这个,无论是对于主机厂,还是对于电池,还是对于未来,更多的汽车材料厂家,都是一个不确定的形式,一直说部准怎么做。

所以说宁德时代在两会的议案,直接就是说中国的电池碳足迹,这个要中欧互认,政府应该协调,地方应该发电力排放因子,我下午还要去湖北电网开会。现在确实是有可能,甚至是地方电网都应该发出来数据,湖北电网,四川电网,云南电网,青海电网,这都是有优势的,因为我们的水电丰富。但是在车上算吗,欧盟算吗,这是一个问题。所以说很多人都说,我们也来建一个,但是这个不解决问题,现在我觉得卡住的点在哪里,是欧盟有一个法规,下面有一个标准,中国政府并没有去对谈,企业去讲,你企业不能说你们政府搞一个东西,根本不跟企业讨论,我们直接规定了,就是这样的,我们将来不合格那就是不合格。甚至包括行业协会都无法跟美国、欧盟的这种政策法规去对谈,只能让中国政府出面。

但是中国政府这边的问题是,你们从来没有做过一个欧盟标准的报告出来,更不要说体系建设,可能报告都不合格,你说让我们政府谈什么,拿一张白纸去谈,这确实是很困难的。我觉得简单来说,很多人反映,我们写我们的标准,可能要先看看人家怎么做,我都觉得其中这个问题还是重要的,你先说你也能做到他这样,甚至能说出来他有哪里不好,我做的更好,政府可能才有这个技术支撑去出面谈,不然的话政府谈什么,我觉得是这个问题,但是一定是政府谈,这是我第一部分想要说的,有这么一点。

第二点,大概介绍一下我们自己的工作,我们从九几年开始做这个工作,零几年的时候开始做中国的数据库开发,2010年也获得了一些奖,2010年正式发布国内第一个,到现在我们仍然是一个最核心的最底层的数据库发布,有大量的人在使用。2011年我参加了联合国的数据库指导原则,我当时是数据设计工作组的主席。另一方面,我也参加了欧盟的工作,最早是研究总属,他们写了欧盟的指南,也是评审的主席。2013年的时候欧盟环境总署,也开始编写,2018年还请他们到中国来介绍,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我们自己的软件和数据库开发,也和欧盟采用了兼容的模式,在我们现在的EF软件里面,我们建立了中国和欧盟的数据库,在一个模型里面,就我刚才说的吉利的模型,最后是在中国生产的这部分,往前到材料的只有,或者是能源的利用,后面一部分,使用的时候在欧洲使用,那就用欧洲数据库,在一个模型里面完成,这个是很困难的,包括国际标准,唯一推荐的中国数据库,现在我们有100多家成员单位,差不多都是咨询认证机构,我们提供给他们,他们拿去对外服务。

总的来讲,我们对企业的建议,可能从比较长的几年之内,可能所有的企业都会经历过这样的一个过程,最后会形成这样一个模式,任何一个企业在双碳的目标下,我会建立一个管理体系,什么人什么部门什么时候做什么,这个管理体系的基层技术支撑是核算方法,我可以算出来我的企业排放,我的产品排放,还有供应链的排放。在算的基础上,可以算准或者是按规范计算自情况下,我们再推动全过程的协同创新和减排,我们今天前面讲的都是属于创新,但是不要跑偏,你觉得减了,但是按照标准来算是不是减了,这是一个问题,说的也很复杂,或者说的很多,按照错误的算法,奔着这个方向去,说这个算法不是这样的,那就是走弯路了。

第四个我们真的要有减排的效果,通过对外的外部的审核认证,披露采信,希望相关方接受。其实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一件事情,整个的碳中和只有这么一件事情,对企业来讲,除了核算方法,其他的就是持续减排,持续改进。

给大家看一下,这就是我们建构的电动车的碳足迹模型,中间是生产制造,包括使用和废弃,其实都在一个模型里面,拆开都是各个大的部件。我们一个汽车模型拆到上万个零部件,甚至大的过程,就大的部件我们调查了几十家生产制造的一级供应商,材料和能量损耗我们都算了,影响确实是很大,占了差不多30%,考虑到损耗,考虑到能耗,部件的生产过程,还可以大于30%。现在来看还是个好事,多了一个减排的空间,一开始直接按照纯的重量算,那就没有减排空间,所以说大概是这样。

像这个我们也做了电池,都有一个二维码,我们在平台上算完之后,每一个产品和模型都可以直接生成,拿手机微信扫,都可以打开那个模型,可以看到我们算了什么。左边有一个小黑点,一点开就可以展开这个东西。这是我们最近跟阿里云一起合作的,这个是火车车厢的板材,原来是钢板,现在做成蜂窝的塑料板,重量减轻了很多,能够本身按面积算,比钢板可能会更低,在考虑行驶阶段的减重,可能效果更显著。对我们来讲,我们是做技术支撑,我们甚至打通了战略合作协议,我们都可以推送到阿里云的电商平台上,可能很快就可以看到,你买的产品在旁边都有二维码,可以看到它的碳足迹是什么样的。

做这件事情,我们到底能干什么,从大的技术研究,这就是最早的smart也做过,传统的燃油车和电车对比,看不同的发电技术带来的影响是什么样的,这都是大的技术路线。从产品的设计,从轻量化行驶的分析,这都是很传统的,已经做过很多年的。一方面可以从大的技术路线,到小的技术方案改进,都能够进行分析。另一方面还是大家说的,拿来做宣传,我做完以后宣传一下,现在是人人都有,已经卷成这样了,没有就不太合适了。

这个是快10年了,雷诺之前发了一个,我觉得现在再来看,真的就是这样,汽车行业从原来的燃油经济性,排放,工厂,节能,现在都还在做轻量化再生材料,从2000年之后差不多整车可以算,都算在碳排放里面。然后做生态设计,那个时候的PPT,说未来要推动全供应链协同创新,而现在的碳中和,就为这个提供了一个理由,为什么要干这个事,有了一个大的和持续的动力,大家可能真的会来算一算,说我们按照这个数,看看怎么改,大概也就是造成了这么一个很重要的变化,以前的不容易执行下去,大概是这样。

这就是我的报告,谢谢大家!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上一篇:胡志力:高性能铝合金构件轻量化成形技术与应用

下一篇:吴永福:汽车用铝产品生命周期碳足迹模型及低碳新材料开发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