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头条 > 汽车新闻 > 返回

陶喆:智能线控底盘助力高阶自动驾驶落地

发布日期:2022-11-13 00:18   浏览次数:2813

2022年11月8日-10日,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的第12届中国汽车论坛在上海嘉定举办。作为党的“二十大”召开后的汽车行业首场盛会,本届论坛以“聚力行稳 蓄势新程”为主题,共设置“1场闭门峰会+1个大会论坛+16个主题论坛”,以汽车产业的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与行业精英一起贯彻新精神,研判新形势,共商新举措。其中,在11月10日下午举办的“主题论坛12:跨界融合,赋能自动驾驶落地”上,上海拿森汽车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陶喆发表精彩演讲。以下内容为现场演讲实录:
图片1
各位同仁,各位朋友,大家下午好!

我是拿森科技的创始人陶喆,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拿森科技作为本土线控底盘的代表,我们在自动驾驶和线控底盘的经验分享。

我的分享分为四个部分,一是自动驾驶行业发展趋势与线控底盘的关联。二是拿森在线控底盘领域我们的一些产品规划、产品布局和我们跟客户的一些合作的落地实践。三是面向未来高阶智能驾驶拿森具备全套线控底盘解决方案。四是讲一下对这件事的展望和未来的思考。

一、线控底盘

智能汽车已经成为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战略方向,预测2021年全球智能化汽车市场规模在617亿美元,2016-2021年平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3.13%。与此同时,从国家和政策层面发布各种各样的扶持的草案和整体的规划,预计到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的销量将会突破一千万,以我们目前的认知来说,一千万还是一个比较保守的数字。

新能源有两个阶段,一是新能源1.0,二是新能源2.0,就是新能源和智能化的交叉,智能电动车是我们的2.0。

无论是新能源还是智能化,同时都有内在的核心的技术、核心的产业链来支撑。通常意义上来讲,新能源有大三电、小三电,大三电+小三电组成新能源相比燃油车时代差异化的系统。

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我们有智能感知,智能决策以及线控底盘。从图上可以看到线控底盘是这两个赛道的一个交汇点。与此同时,大家知道线控底盘直接决定了未来的汽车是不是真的安全,它目前在整个行业的格局是被卡脖子。这个赛道长期被国际巨头垄断,缺乏自主品牌的布局。近几年疫情一直在反复,这个也间接地影响到我们产业链的安全和稳定。

讲到智能化,讲自动驾驶分不同的场景,像Robotaxi、港口泊车,这些都是我们自动驾驶的细分场景,从功能来讲有AEB、ACC等这种代表L1/L2的功能,也有像代客泊车、遥控泊车等以L3/L4为代表的功能,无论是L1、L2还是L3、L4、L5最终都要通过线控底盘落地,通过汽车的纵向控制,横向控制,稳定控制来实现自动驾驶的意图。

另外一部分讲到高阶自动驾驶像L3、L4、L5层面,在我们认知里面,线控底盘首先很重要的因素就是两个词,一是冗余,二是安全。

自动驾驶时代,我们希望失效的时候也要保证驾驶员的安全。如何做到这一点,车辆必须要充分地考虑到safety,自动驾驶真正落地必须做到底盘的冗余+安全。

自动驾驶有五个等级,现在行业发展到L1、L2非常普及,但是L3、L4其实刚刚冒头。近几年L3、L4落地并没有想象得那么快,本质上就是在底盘、在整车安全上还没有达到这个阶段。一旦我们这个底盘靠谱了,真正能做到冗余和安全,L3、L4将给到用户的体验是非常好的。

举例,我最近在换车,我希望能买到一辆让我上了高速公路到下高速公路这一段时间里,让我安全放心地把这段路程交给车辆自动驾驶。坦白来说作为汽车行业内部人士又是研发出身的人员,目前我在市面上找不到这样的车,让我愿意把性命交到它手上。这就是痛点,作为普通的消费者,作为买车人的痛点。如果有一天真的有这样的车,我肯定是其中一个用户。

自动驾驶对冗余制动的要求,对线控底盘冗余制动的要求,它有冗余执行器的要求,降级方案的要求,执行器的要求,响应外部制动的要求以及我们避免潜在失效发生的要求。冗余的安全是方方面面的考虑,它需要我们系统性的去开发,我们内部讲的双V模式的safety的开发流程,需要严格的follow,才能保证这一套系统是安全的,才能保证当一套(系统)失效的时候有另外一套响应的机制能够及时地接管。

二、拿森的创新实践

汽车工业,习总书记讲过必须由大变强。由大变强的核心逻辑是产业链。大家知道德国汽车工业的强大,日本的强大,甚至韩国的强大,背后都是产业链支撑。德国大家知道有博世、大陆,韩国有Mando、MOBIS,日本有HITACHI、JTEKT、DENSO,中国有什么?我认为,中国的汽车真正要弯道超车,换道超车,真正从做大到做强,核心的逻辑还是产业链,被卡脖子的产业链必须自主,这是我们的角度。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最近几年新能源汽车销量都被产业链不稳定,供货不足所影响。这里面影响销量或者我们叫保供的痛点的top3里面的top2就是底盘的制动+转向,剩下一个是电池。制动、转向、电池是目前所有主机厂最关注的三个供应链,三个系统,其中两个在底盘,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底盘产业链自主的问题,自主可控的问题是非常痛,必须得到解决。

所以面向这样的痛点,面向未来行业对我们的需要,拿森致力于成为中国线控底盘的领导者,这是我们的企业愿景。

我们现在在上海布局了完整的线控底盘ASIL D全套正向开发能力,包含我们系统开发、模块级的开发,包括后面模块级的验证、整车验证等。

我们在杭州萧山布局全线产品的生产制造基地,包含我们的NBooster,ESC车身稳定控制,EPS、One box以及未来的底盘域控制。

这个讲到的是拿森面向未来布局的线控底盘的产品,包括NBooster、ESC、NBC、SBW等产品。SBW叫冗余线控转向系统,这个产品一旦应用到车上,意味着上了高速公路以后点一个按钮,方向盘自动收缩在里面,作为驾驶员前方的空间将会非常的舒适。但是这一套系统Global的tier1最快到2024、2025年落地,这是非常尖端的技术,拿森也在布局,包括底盘的域控制,我们也在跟国内领先的主机厂和其他的tier1做联合开发。

拿森线控底盘目前已经做到了国内领先,我们的核心客户包含长安深蓝、长城、北汽等头部的企业。

面向自动驾驶的项目,我们跟百度联合发布了中国首台无人驾驶L4阿波龙,和红旗在长沙落地了robo-taxi,和宇通合作联合落地了robo-bus,这是拿森线控底盘目前在自动驾驶的主要应用和布局。

拿森成立于2016年年初,目前走过了六年半的历程。截止到今天,我们给国内相当多的一线主机厂实现成功配套,例如最近大家熟知的长安糯玉米标杆车型A00,还有长城的猫系列,也是拿森现在在大批量供货。

拿森也受到政府高度关注,我们承担很多国家的课题,承担了工信部、发改委、科技部的重大攻关项目。近期刚刚获得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科学技术发明一等奖,代表这个赛道我们的领先技术。与此同时,我们也牢牢把握住电控的核心技术,拿森掌握150多项发明专利,其中70%以上是我们的电控软硬件技术的发明专利。

这是拿森的股东情况,拿森是科技型公司,是科创型的公司,得到资本的重视,目前国内头部企业、顶级产业资本、行业资本布局了拿森。

三、面向未来,自动驾驶的全套解决方案

刚刚提到线控制动需要安全,安全需要各种各样的备份,包括行车制动的备份、车身稳定控制的备份以及驻车的备份。从解决方案来讲,我们需要实现从感知到控制,到控制执行端,全线各个环节的全部冗余。

为了满足冗余和安全,拿森有两套方案:

一是现在主力供货的two-box解决方案,NBooster和ESC做相互备份,当一个失效另外一个接管。这套方案拿森已经在国内主力市场车型上实现批量的供货。

二是行业比较熟悉的one-box集成式的方案,它比two-box具备高集成、高效率、高性能、高安全的特点。

除了制动,这里给大家分享拿森在线控转向方面的产品布局,转向未来有冗余的版本,也有线控的版本,我们有面向L2、L3,有面向L4、L5的版本,助力8大失效模式出现时车辆都能得到很好的安全接管。

目前底盘控制现状基本上是制动、转向、悬挂这些控制系统各自为政,每个系统都有自己的控制系统和软件。但是实际上面向未来,主机厂非常痛,因为不同的ECU代表主机厂的协同非常困难,现在的芯片整体来说供量不够。主机厂希望未来软硬能够解耦,真正实现不同的几十、上百个控制器变成五个甚至三个控制器,拿森也在未来创新型底盘域控制器上投入很多的资源,期待未来3-5年我们的底盘域控制,拿森的产品能够顺利上市,能够代表行业在这个方向的领军。

四、对未来的思考

自动驾驶包含感知、决策和控制执行,汽车行业呈现几个特点:

一是底盘域控制、整车域控制需要融合发展。

二是很多主机厂希望跟我们标杆的一级供应商深度的合作,相互的开放。

三是tier1自身需要可持续的创新融合发展。

最后谈一点我们对行业的生态展望。

第一,中国的汽车产业要做大,生态要做大,很重要的逻辑就是1+1+1大于10,大家知道欧美汽车发展了一百多年,它的主机厂、tier1都很强大,中国真正要换道超车,任何一家独立的企业能力可能都有欠缺,我们认为要通过相应的机制,要让大家深入的协同,实现1+1+1大于10的生态。

第二,产业资本。产业资本对于生态的形成是一个纽带,是高效的方式。

第三,芯片。我们的汽车发展越来越大,对芯片需求量越来越多,培养自主的芯片是一个必须要干的事,是主机厂要干的事,是我们一级供应商要干的事,是整个行业要做的事,我们要一起努力确保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时候,芯片的产业链是稳定、可控、安全的。

以上是我对大家的分享。谢谢!

(注: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未经演讲嘉宾审阅) 

上一篇:刘威:基于开放SOA架构的自动驾驶域控制器

下一篇:滕添益:汽车行业数据生态建设与实践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