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出行领域越来越方便今天,由于时代的进步不断的驱动一切在革新。邓公曾经说过:“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主导着车企变革的则是越来越堵的交通,越来越多的私有车辆,越来越严的政府管理政策,越来越完善的智能化系统,越来越年轻化的用车人群,如果不能抓住互联网发展的大潮踊跃前行,浪头过后被带入海底的将会坠落深渊。主场君(更多有营养、接地气的汽车业界干货,欢迎关注汽车主场微信号:carnets-cn)整理了在由中国汽车研究技术中心主办的2016中国汽车高新技术发展国际论坛中普华永道思略特总监闫芳女士对于“智慧交通引发的汽车新思维”的一场演讲,在此与大家分享。
纵观交通领域的新业务、新商业模式的变革,多是由社会发展、人文与消费需求、技术进步的驱动而产生。比如:打车软件的产生是由于人民收入水平提高、有更多打车需求,而出租车数量有限,打车难。同时移动互联网广泛应用,能够有效的链接需求与供给,由此而生。
1.社会发展趋势
影响社会发展的趋势如:中产阶级膨胀、城市化、社区化/智能化、人口结构老龄化、消费观念转变、交通矛盾日益突出、节能环保问题紧迫,以及成本逐年攀升。从社会的角度来讲,迅速膨胀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车,但是路面越来越拥堵;节能环保问题越来越突出;城市化、城市群聚集了更多人口,一方面形成规模效应,另一方面对交通带来压力;人口老龄化,需要特殊的生活、医疗与出行配套;年轻人消费观念变化,不一定要买车。这些社会发展的趋势值得我们思考未来需要什么样的交通模式。
2.人文与消费需求
从人文的角度来讲,中国经济在过去的十年甚至二十年发展得非常快,人们的精神追求也发生很大变化,有一些正面,也有一些负面。未来十年大家对车的态度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车在人的生活中定位会怎么样,都会顺应这些趋势发生一些变化。
思略特总结了消费者一些本质上的心理需求,大致来讲分六大层次需求:
-
实惠感(出行成本要低)
-
信任感(需要安全的交通方式)
-
高效率(从A到B要更快)
-
人性化(端对端不要太多换乘)
-
定制化/个性化(可以预测出行需求、预设方案减少沟通)
-
快乐感(出行过程轻松愉快、同样享受生活)
过去二三十年间,汽车逐步进入中国家庭,很多车被定位成身份和地位的象征,经营企业的老板把车当作商务工具开拓客户。随着车的保有量将近两个亿,逐渐成为一个代步的工具,可能车不再像以前必须是身份的象征了,而成为了代步工具、生活工具,帮助人们提升生活质量。这些人文需求与价值观的变化,将影响人们出行模式的选择。
3.技术发展
互联网及智能化技术的发展使得更多需求的满足成为可能,比如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5G/6G通信技术、AR/VR/MR、云技术等都将在汽车行业有所应用,实现智能物流、智能汽车/无人驾驶、车内视频通话、现实导航。这些技术使得未来如此的社会环境下,人们的需求得到更好的满足。
受众多社会因素、人文与需求因素、技术进步的驱动,未来的交通出行需要多种模式。不同类型的交通工具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人口聚集应该是有不同的作用,所以要思考根据我们城市的规划、居住生活方式,未来的交通模式会发生什么结构性变化。比如:
1.大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
未来交通的出行方式不一定主要是私家车。现在很多人不利用公共交通的主要原因,还是欠缺便利性,还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大公共交通及剩下的一公里怎么解决?我们认为可以利用密网地铁、巴士、有轨电车等大公共交通解决远距离通勤,公共自行车、电动车、社区无人驾驶小型车解决最后一公里,以及利用大数据、智能化衔接各交通工具。
2.个性化公共交通
我们把顺风车这种新出行方式成为个性化公共交通,介于私人交通和大公共交通之间,可以满足端对端的需求,在无人驾驶之后甚至变身成为小公交。
3.个性化私人交通
这也是种端对端的出行方式,包括了如私家车、租赁车、专车等形式,可以满足个性化需求,当然成本较高。
1.汽车共享
汽车共享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一部分人的出行便利,但对交通拥堵这个最大的交通痛点还不是很好的一个解决办法,但是解决地图不精确、沟通的痛点还是有很大空间。
2.交通一体化
未来的发展方向是交通工具可以多元化、立体化,在整合交通的过程中考虑如何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把不同交通工具打通,做到无缝连接,提高客户体验。比如:最后一公里有公共自行车等多个解决方式,大公共交通与最后一公里又可以利用3D、虚拟/增强现实、可穿戴设备进行导航和提升体验,为客户提供点对点最优的出行方式和链接方式,达到费用最低,速度最快,切换最少,一键式购票支付。一些全球的汽车企业已有开始布局。
3.高阶段无人驾驶
该阶段将会实现低速及高速无人驾驶,在私家车、共享车以及路面大公共交通应用。无人驾驶在一定程度上将缓解拥堵、提高出行效率(无人驾驶规范驾驶、事故率降低,路面行驶效率提升),并降低出行成本。
4.交通生活化
一旦真正实现无人驾驶之后,交通工具有可能不是交通工具了,它是你的一个生活空间,而且将是一个移动的生活空间。汽车可以变成你的工作室,整个交通工具从外观和内部都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汽车也可能成为你的生活场景,你可以享受生活的美好时刻。
5.模块化、集约化
在大城市还有一种交通解决方式,就是车会变小,变成非常小的模块化单元。
比如一家叫Next公司做的无人驾驶可接驳车厢,你可以在家门口招来一个车厢,上车之后,车厢开出小路,到大路上以后与其他车厢接轨,快到目的地时候又有其他车厢分离,送你到某条小路上的终点。
原理上它可能类似你走路到公交车站,经过几次换乘到达目的地比较类似,但是在模块化单元下你不需要走来走去了,车厢自己会分分合合替你走。途中你甚至还可以点咖啡,咖啡乘坐一节车厢从另外一个地方送过来,你还可以跟别人下棋、看风景,整个过程已经不是开车的过程,而是非常生活化的场景。
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全球的车企有类似的思路,比如:丰田也在做越来越小的车,未来车将是一个更小更智能的交通工具。
在这样交通模式趋势之下,未来的汽车会长成什么样子?
在完全无人驾驶实现之前,车会逐渐的智能化,甚至像你的母亲或者爱人一样非常了解你的习惯、你今天要去哪里、到一定的时间你要买什么,它用语音跟你对话。车上还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的辅助技术帮助消费者在车上提升体验。
在完全无人驾驶之后,车内的构造也会发生一些变化。一旦这个车不再是交通工具,而是生活的空间,你可以在里面开会、社交,甚至用虚拟现实的技术购物、打扫你的房间,可以干很多的事情。我们再大胆的设想一下,有可能它变成机器人会独立出去帮你做事,比如帮你加油、充电、付款,甚至这个车在你不使用它的时候,它可以变身成为公共交通的一部分再去载别的客人,等你需要它的时候再回来,这些都是可以想象的。
在制定我们的智能网联战略时,我们认为对于公共管理机构应该着重思考的问题包括:规划怎样的城市与人口结构,使得交通和环境可以承载?结合本地情况,应规划发展怎样的出行结构?如何利用智能系统促进交通与生活、能源、基础设施的协同?而对于企业来说需要考虑如何定位自身和布局业务?你的客户是谁?是消费者还是交通服务商?生产何种产品/交通工具?盈利模式是什么?需要与谁合作?
文章来源:普华永道思略特
想了解更多买车,用车的实用信息吗?
请关注汽车主场兄弟自媒体--凹凸行(公众号:carnet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