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10月,德国工程师卡尔.本茨制成世界上第一辆三轮汽车。1901年底,匈牙利商人李恩时(Leinz)将两辆美国制造的“奥斯莫比尔”牌汽车(Oldsmobile)从香港运到上海,这是汽车首次传入中国。此后,在中国的公路上,就像开办“万国汽车展览”一样,行驶着27000多辆,130多种不同牌号的汽车,但却没有一种是我国制造的。
1931年5月31日,辽宁迫击炮厂在张学良将军的支持下,从美国引进技术,制成我国国产第一辆汽车——民生牌75型2.5吨载货汽车,该车载重量1.82吨,采用六缸水冷汽油发动机,65马力,前后轮距4.7米,最高车速为每小时40公里。在全车666种零件中,有464种是自制的,202种是进口的(主要是发动机、电器件、精密齿轮、轴承等),“国产化”率达70%。首辆民生牌汽车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然而随后“九一八”事变爆发,沈阳沦入日寇的铁蹄之下。工厂被日军侵占,即将完成的首批40辆汽车及零部件被日军全部拖走,刚刚萌芽的中国民族汽车制造工业就这样被扼杀了。
1934年3月,伪满实业部按照日本关东军的旨意,在原辽宁迫击炮厂旧址上成立了同和自动车工业株式会社,该社的目的是应扩张侵略的需要,从事汽车的修理和组装。此后日军又在哈尔滨、长春等地建立了货车生产厂。到1940年,日本在东北地区的汽车生产能力达到5000辆。1945年8月,日寇从东北败退,东北的汽车工业在一夜之间被拆走、毁光,只留下了一片残垣断壁。
新中国成立后,毛东主席、周恩来总理等第一代国家领导人都非常关注、亲自参与建立中国汽车工业的重大决策。1949年12月,当共和国开国大典的礼炮声还在耳边回响,百废待兴的旗帜刚刚扬起,毛泽東便描绘出一幅民族汽车工业的蓝图。他在第一次出访苏联期间,对随行人员说:“我们也要有像斯大林汽车厂这样的大工厂。”他的话很快就变成了现实,毛主席和斯大林会晤确定了这个项目,在苏联的大力援助下,中央人民政府重工业部机器工业局在北京灯市口工程师学会会址成立了汽车工业筹备组。以郭力为主任,苏联专家斯莫林为组长,开始了厂址选择、勘探、设计等紧张的筹备工作。当时,筹备组曾在北京、沈阳、武汉、包头四个地区考虑建厂,最后,根据周总理的指示,政务院财委审批,厂址定在地质、水文、气候、交通等条件都比较适宜的长春市郊孟家屯西北侧的荒原地带。
1952年7月,中央正式决定成立汽车工业工厂,代号为652厂。同年末,中央任命饶斌为厂长,郭力、孟少农为副厂长。也正是这一年,国家也批准了一汽年产3万辆4吨卡车的设计书。1953年6月,毛泽東主席亲自签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力争三年建设长春汽车厂的指示》,并为一汽奠基题词:“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纪念。”十一个大字。1953年7月15日,一汽举行了隆重的奠基典礼,万名建设者汇聚在会场上,由六名年青的共产黨员抬着刻有毛主席题词的汉白玉基石进入会场,伴随轰鸣的推土机马达声,埋下了中国汽车工业的第一块基石。在长春孟家屯这块曾是日军“100部队”细菌工厂废墟上,一场规模空前宏大的建设工程迅速展开。
一汽建设过程中得到全国20多个省、市的大力支援。工程整体规划当年,木工厂、辅助工场和热电站相继动工兴建,1954年进入土建高峰。来自祖国各地建设大军,为实现三年建厂忙碌着、奋斗着。满载各类物资的列车和浩浩荡荡的劳动队伍在工地上沸腾,他们坚持寒暑两季施工,在历史的空白处,一座座厂房拔地而起。
1955年,土建工程基本竣工后,安装工程也齐头并进,创业者用汗水浇灌出一串闪光数字:三年完成建筑面积702480平方米,铺设各种管道86290米,安装设备7554台。长春市党政军民对汽车城的建设给予大力支援。1951年至1956年,连续二年把市政建设投资的94%和84%用于汽车厂服务基础设施上,开辟了贯通厂区的创业大街、锦程大街、东风大街3条平行主干道,修筑了跨越长沈铁路与联接市内和厂区的宽平大桥。施工紧张时,长春有3万多人都曾义务献工,包揽全部临时用工,为长春建设新兴工业城做出巨大贡献。当初苏联方面要定汽车厂的名字,有人提议叫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长春汽车厂等等,后来请示了一机部部长黄敬,他说还是叫第一汽车制造厂吧。
1956年 “解放”牌第一批国产汽车试制成功,第一批国产解放牌下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