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国民经济改革的进一步深化,2017年的中国汽车产业进入了“十三五”规划的第二年,也是中国制造2025实施的第二年。中国汽车产业供给侧改革力度不断加大,产品结构调整和更新步伐持续加快。实现了完整的配套体系,节能减排成效显著,质量水平逐步提高,中国品牌迅速成长。国际化发展能力逐步提升。2016年我国汽车产销突破2800万辆,连续八年位居世界第一。中国汽车论坛历来以汽车产业风向标著称,本次论坛以“创新驱动、品牌提升、中国汽车产业新趋势”为主题,集中讨论产业发展方向、趋势。

记者:在政策补贴退坡的大形势下,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相比去年有哪些发展有利或者不利的因素?
张振华:尼尔森对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进行预测,今年销量预测应该是在50%的增长,从我们今年的新能源汽车联合调研的结果来看,消费者对新能源的兴趣度、意向度是比以前有大幅的增长,尤其是在纯电动汽车这块有明显的增长,虽然补贴有退坡,但的对新能源的接受度是增加的,对过往新能源汽车的满意度也是增加的,加上新推出来的一些新能源汽车的车型,所以我们认为今年新能源汽车还是有比较好的增长形式。
对新能源汽车有利的因素是消费者的接受度在增加,市场总体的规模会有一定的扩大,从不利的因素来说,其实也不能说不利,更多的是说整个市场在逐步成熟,现在也有越来越多车企要推新能源车。新能源汽车主要是自主品牌,特斯拉为代表的高性能汽车,但是越来越多的合资品牌、豪华的主机厂也会进入这个市场,所以竞争越来越激烈了。
记者:前段时间三部委联合印发《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里面特别提出注重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您怎么看待这个规划,对我们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会有哪几个趋势的变化比较明显?
张振华:首先,中国的汽车虽然这几年的涨幅很快,尤其是新能源车,去年,包括乘用车和非乘用客车总共有51万的销量,在全国占到了超过50%的市场份额,但是总体来说,中国的新能源车企业是大而不强,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中国政府推出了这样的规划,其实对中国的车企是有非常明确的指导作用,是站在战略的角度上给到中国明确的发展方向,所以这是非常有必要的,正好在样一个时机,给到中国的新能源企业本身也可以借助这样的规划,达到弯道超车的效果。
第一,中国的自主品牌是越来越强了,这是我们都有观察到的。第二,整个消费者升级,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也是首购的数量首次下跌出了50%,大家增购换购的意愿非常高,所以在这当中,消费升级也是很明显,在豪华品牌的增长也是有的。还有我们从消费者这边看到,消费者越来越成熟,首购的比例在下降,很多的汽车购买者其实是有经验的,非常成熟,从消费理念上,他们更加多元化,更加务实,更加有自己的偏好,不会为某一些品牌或者尺寸或者特别的配置而关注,所以这上面来说,我们觉得消费者本身也是在成熟的过程当中。
记者: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人群有没有什么特征,依据这样的人群划分,未来消费新能源汽车的人群是怎么样的走势?
张振华:尼尔森在过往的5年里面一直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者研究,那个时候车主也非常少,最多找到意向车主,在这五年当中,我们越来越多找到更多的新能源车主,2017年的新能源的联合调研报告当中发现,首先消费群体是在扩大的,就去年,2017年的调研报告来看,主要是两大类人群,第一个是以高端的新能源车的一些车主,我们所定义的是在30万左右的车价,基本上还是以进口的,像特斯拉,或者是豪华品牌当中推出的一些插混。另外一类就是国产自主品牌的纯电动车的这两类,这两类的人群的特征其实是非常明显,高端的新能源车主,很多是企业的高管或者是企业主,本身也是非常高的学历非常高的教育水平,不是土豪,他们对买新能源车的时候,很多时候是为了表现他们对科技的追崇,所以这方面是有明显的特征,对新能源车的科技感非常关注。
第二类,我们自主品牌的车主,从过往来看,到现在为止我们看到的,还是以代步工具为主,但是我们看到的是说,他们在对新能源车的需求上,他们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不仅仅是说有一个国家的补贴或者在某些城市可以拿到一个牌照这么简单,他们也希望在车的功能、性能上或者外观内饰配置各个方面,他们的要求都是跟传统的车一样好。
另外,这两类人群许多是增购,而且非常注重社会责任感,环保。
记者:现在中国品牌也是在前所未有的时期,尼尔森有没有调研的报告,谈到中国目前的消费者的对中国的品牌的认知度有什么变化,对中国品牌的品质有什么样的认识的提升?
张振华:我们在这方面有跟踪,这些年来我们也看到自主品牌的车质量越来越好,销量也越来越好,从我们的观察中,现在越来越多新一代的消费群体是在90后,在这些群体当中,他们所成长的环境当中,没有国外进口品牌的概念,从他们出生的时候,中国的经济就一直在高速发展,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他们看到的中国一直是欣欣向荣不停地发展的情况,所以他们不会说比他们的哥哥姐姐们这样,会有一些所谓的崇洋媚外偏好合资或者国外的品牌,他们觉得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是同一个起跑线上,只是哪个更适合我,所以从这个层面上,中国的自主品牌本身也是处在一个非常好的时代。前几天有一个中国自主品牌的活动,这都是体现了我们自主品牌的崛起。
记者:现在新能源造车的势力越来越多,尼尔森在这方面有没有相关的研究?有怎样的特点和趋势?对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您有什么建议帮助新能源车的发展?
张振华:新能源的趋势,您可以关注一下尼尔森的官方微信,我们之前刚刚推出过一篇最新的2017年新能源联合调研报告,这当中讲到很多的趋势,主要的几个趋势,第一,消费者本身的接受度是在提高,他们对新能源车的需求各个方面也是要求越来越高,现在自主品牌,对标的是豪华品牌的新能源的车,豪华品牌的要求是更高的续航里程,更高的互联的智能配置,包括刚才提到的外观内饰都是希望有更高的要求,这是我们观察到的。从车型上来看,也是从原来的较多集中在A00的级别,现在扩散到各个级别,包括SUV。
记者:对消费者的观察,他们的消费区间是什么样的?
张振华:我现在没有办法告诉你具体的数字,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从10-15万,15-20万,30万以上都是有的,其中主流的价位段还是在15-20万这样的价位区间。
记者:你对消费者的研究调查,从您的角度看,新能源汽车能否取代传统燃油车?
张振华:不能说是取代,虽然中国的新能源汽车是在高速增长,每年都是30、40%比例的增幅在增长,但是在总体的汽车销量当中占比还是很小的,所以在这个阶段,谈不上新能源车是完全代替传统燃油车,更多的时候是一个补充。这个本身的替换,可能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
记者:您是否认为新能源汽车取代传统燃油车是必然的趋势?
张振华:很难说,尽管新能源是趋势,新能源本身也是有不同的技术在发展的,昨天的环节当中,也有老师提到,燃料电池这块的发展还是比较少的,从新能源代替传统的燃油车,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是这个会代替到什么样的幅度,我觉得到现在为止还不好说,这个问题就有点像网店是不是可以代替实体店,我觉得一定程度上是替代,但是不是完全取代很难说。
记者:我想问一个小问题,现在分时租赁已经引进电动车的渠道,这块从数据上分析,对整个点的发展的影响?
张振华:我们对这块也有研究,但是这个报告到6月30号才能出来,所以你到6月30号的时候再联系我,我会给你更详实的回答。
记者:有大概的方向分析吗,会形成怎样的规模?
张振华:很难讲,现在本身是实验的阶段,可以参照自行车共享单车的概念,当然它比共享单车要复杂得多,但是现在来说,我们也确实在研究这个问题,我觉得还是6月30号的时候给到你更靠谱的答案。
记者:我知道作为一个调查类公司,大数据的分析和跟踪特别重要,尼尔森在这方面有什么独特的优势?
张振华:其实汽车行业,我们所调查的消费者,基本上还是以车主,以及潜在车主为主,所以基于这个,我们会根据车企或者具体的情况,来决定这个是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确实就像你所的,大数据这么火,我们也是引进了很多大数据的方法在里面,比如说我们和腾讯、微博都有战略合作的协议,包括和一些汽车的垂直媒体也有一些合作,具体要看项目。其实大家对尼尔森的认知是传统的一家市场研究公司,但是尼尔森本身也是一家大数据的公司,从1984年进入中国开始,我们就对中国的零售市场进行普查,当然的技术就是扫街,全国每年都扫一次,今天不用这么落后的技术,但是我们一直有这样的更新据库,包括全国的4S店的数量,综合店、轮胎店、快修店,我们都是有这样的跟踪,所以做一些区域营销或者做选址这些方面我们就会用到尼尔森自己的大数据,来筛选城市的发达程度、区域的发达程度,这完全是我们自己的数据。汽车广告现在基本上都是到了数字化媒体,这块我们和腾讯有一个很深入的合作,来衡量数字广告在各个平台上的到达率。
记者:您讲到中国车企是大而不强,这基本上是共识,在您看来,一个国家算不算汽车强国,有几个衡量标准?
张振华:还是品牌认知,有没有很拿得出手的品牌,或者拿得出手的产品,其实在全球各个市场各个时期都有最多的品牌,林垦和福特就算两个品牌,这样来算的话,在全球各个国家,各个时期最多的时候差不多是40多个品牌,在中国会有90多个,像今年车展又有一些新进的品牌,现在估计就差不多超过100多个品牌,在那么多的品牌当中,刨去全世界合资的品牌,或者国际品牌之外,中国的品牌有多少在国际的舞台上拿得出手的,其实现在还是少的,希望有一天我们可以看到像手机中华为或者oppo这样的品牌,能在全世界遍地开花。
记者:你刚讲到中国品牌特别多,我记得2014、2015年中国汽车市场还不是很好,中国汽车会迎来一些整合潮,但是现在来看,这几年过去,这个浪潮还没有出现,在您看来,中国汽车没有出现大的整合浪潮是什么原因?
张振华:中国汽车行业本身也是政策导向非常明显的行业,中国本身从战略的层面上,已经给到这些企业一些指导一些辅助,除了这个之外,还有其他更多的补贴,各个方面的支持,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现在还没有发生整合,如果完全变成市场化的话,我觉得合并整合更多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