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网中国 文 张新平
引言:“我要为全人类,制造一种车,使用最优秀的人才,最好的材料,最惊艳的现代化设计,让任何一个良好收入的人都能拥有它,与家人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享受快乐时光”—亨利●福特
109年前亨利福特的誓言对今天的中国汽车工业来说,最适合不过了,只不过需要把“全人类”改成“全中国”就行。
过去时
1994年是中国汽车工业政策急剧变化的一年,当年的“中国人该不该拥有私人轿车”的争议在今天已经不是问题。当年为选定什么样的轿车进入中国家庭?在今天也不是问题。伴随这篇文章您将在阅读中回顾中国家庭轿车之路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当时在中国,轿车是官车,是行政用车。在“中国人该不该拥有私人轿车”的争议成为话题的时候,北京举行了一个“国际家庭轿车研讨会暨展示会”。轿车对于1994年的中国人来说像是一场梦,从顶层设计、政策引导、市场形成还是处于计划经济的时代,逐步开放走发展经济道路,就必须有现代化的汽车工业,而现代化的汽车工业必须依赖于实力雄厚的轿车工业,而要发展轿车工业就必须让轿车进入家庭,这就是当时我们取得的逻辑共识。
中国决心要大力发展轿车工业,预示着全世界最大的一大块汽车市场将成为外国汽车厂商关注的焦点,家庭轿车成了他们不谋而合的突破口。于是在研讨会和展示会上,有22个世界著名的汽车厂商参加,他们带上精心设计的“中国家庭轿车方案”来到北京,向中国汽车决策者和中国百姓展示他们的愿景,来自一线品牌的国际汽车公司的总裁、副总裁,社长副社长齐聚北京,谁都明白,一旦被选中,即意味着这家汽车公司将有机会占据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意味着他们的产品将跑在中国的大街小巷。这是一种诱惑,一种令人热血沸腾难于阻挡的诱惑。
我在《车王》杂志发表过“汽车进入中国家庭”,“中国寻求家庭轿车方案”等多篇有关中国家庭轿车的文章,汽车市场从“老三样”(捷达、富康、桑塔纳)开始逐渐进入家庭,一些大品牌为迎合国人胃口纷纷设计了新款样车,保时捷C88,奔驰FCC,三菱X Car…,对于外国公司声势浩大的攻势。难怪现代公司的社长金盛源感慨地说:“来自全世界汽车工业的领导人们,共同研究一个国家的汽车工业发展,这在世界上是从未有过的“,而大众汽车公司的波斯特副总裁则惊叹:“如果中国有了与德国同样的汽车密度,那将意味着整个世界,拥有汽车的数量将翻一番!“,那么这些世界著名的汽车城和汽车公司为中国的家庭设计的轿车到底是什么呢?
现在时
“所有伟大的行动来自于伟大的梦想。”
对于中国首次引进家用轿车确实是一个伟大的梦想,民族如此,伟大的有勇气的公司也是如此…从1994年到2014年,20年多来中国轿车发生井喷式发展,中国路万国车,不同国家、不同品牌、不同产品的车辙碾压着这片土地,首都与首堵同在,风险与出门同行。在这20多年里车网中国聚焦汽车行业,拍摄了数十万计的图片和数百小时的视频,这些珍贵的影像不仅纪录了中国人的家庭轿车从无到有,到如今几乎伸手可及的过程,更见证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轨迹。
以市场换技术,中国汽车工业走向合资
缺人,缺钱,缺技术。
汽车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产品研发需要有大量资金注入,我国汽车企业一般是国有企业或国家控股企业,主要依托政府投资,资金来源比较单一。这种缺少多元化、多渠道的资金注人方式对大力发展轿车工业极为不利,因此,当时组建合资汽车公司,通过合资合作,在人才、技术、管理能力和经验等方面形成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中国特色。对合资中方来说既带动了汽车工业的发展,同时也加快了中国汽车工业自主品牌的建设。对合资外方来说合资企业是进入中国汽车市场的唯一选择。
虽然提出了“以50%市场换50%技术”的口号,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市场可以定义为国外跨国公司占据中国汽车产业的市场份额;而技术难以量化,明细化程度却不够,配套的政策法规缺乏,相关细节问题没有在有关法律中得到明确体现,导致在进行引资洽谈时,外商对技术要么避而不谈,要么态度强硬,而我方却往往由于受各种因素和利益驱使,结果是让出了市场没学来核心技术,值得细致探讨。
从 1984年中国第一家中外合资整车企业—北京占普汽车有限公司成立,到现在我国在整车领域陆续与国外企业建立了45家合资企业(不含改装车合资企业)和零部件领域的三资企业(外商独资、中外合资、中外合作),已经超过 1200家。各国大举挺进我国汽车市场,今年中国汽车产销量连续8年蝉联世界第一,堵车时就是“车展”各国齐聚,停车场更是品牌荟萃。
设定闭环
4S店是舶来品, 他从消费者身上获得了巨大利益,所以这个利益共同体不愿意被打破,随后被各汽车厂家争相效仿至今。
由于汽车产业是重资产密集型产业,主机厂(供应商)和经销商构成两大主体,供应商负责研发生产、产品换代、新车投放、品牌、形象、市场推广、广告投放、网络布局、审批获准4S店;经销商从申请加盟、投资建设标准化4S店、人员培训、申请配额、产品展示、销售产品、售后服务和信息服务;为了保护这个共同体的利益,推出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常说的“4S店”。这是主机厂和经销商相互之间精心设计打造的一个“闭环”,把各种关系、利益捆绑在一起,形成了当前普遍认同的汽车营销体系。
4S店是一种以“四位一体”为核心的汽车特许经营模式,包括整车销售(Sale)、零配件(Sparepart)、售后服务(Service)、信息反馈(Survey)等。它拥有统一的外观形象,统一的标识,统一的管理标准,只经营单一的品牌的特点。是一种个性突出的有形市场,具有渠道一致性和统一的文化理念。这种特性很好的保护了主机厂商和经销商的利益,但对消费者来说却是一种无形的市场垄断。因为你的选择区域几乎是被限定了,尽管你购车前先问周围的亲朋好友、再看网上的各种相关信息、经过反复对比但最后只能在4S店买车,一条龙服务。买车后的维护、保养、保险、修车也几乎离不开4S店,也就是说不管你怎么精打细算都离不开这个销售闭环。尽管在这个闭环里消费者的用车成本如此昂贵,但消费者早已形成习惯和依赖。
所以在新政出台时很多人担心:这个事情是不是可以改变?因为要改变一个体系、一个如此庞大的产业链和利益共同体,必须有足够的蓄势和能量。供应商、经销商也在拼命守护着这个利益链形成的局。我们很期待新的管理办法出台后会对今后的汽车生产和销售模式产生变化。只要有需要就会有同盟,需要没有了,同盟也就瓦解了。
未来时
趋势决定未来
也许我们都还记得,曾经傲视业界的摩托罗拉,移动通信的鼻祖, 3秒就能卖出一部手机的诺基亚。当触摸屏遇到手机,当智能手机出现并被很快普及的时候,消费者要的是产品的刚需,而不是品牌和产品的过去。
汽车从发明到现在走过150年的历程,发动机的发明和流水线生产为人类出行和社会文明提供了帮助,但是能源问题,出行成本问题,交通安全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也在时刻威胁和困扰着我们。唯有提供便捷、安全的出行解决方案,才是造福人类的帮手。
春雷惊醒梦中人,不破不立,中国轿车由卖方市场即将转变为买方市场。
《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已经于2017年2月20日商务部第92次部务会议审议通过,自2017年7月1日起施行。经商务部、发改委、工商总局同意,《汽车品牌销售管理实施办法》(商务部、发展改革委、工商总局令2005年第10号)同时废止。新法出台有1月零12天的时间了,新的汽车管理办法与老的汽车管理办法有什么区别?为什么从表面没有看到有什么变化?我说:“是时间的问题。”
新政改变汽车业产销格局,虽然还需时间,但是留给主机厂和经销商的时间不多了。时代发展,趋势所向犹如曾经的诺基亚和摩托罗拉,即使曾经站在世界通讯行业的顶峰,但在人人拥有智能手机的江湖,还有谁依赖品牌和过时的产品?手机如此,汽车也如此。一旦更安全、便捷的智能汽车产品成为潮流,共享出行方式普及,现有的汽车生产、销售体系就会重新洗牌,汽车的产销体系和4S店转型迫在眉睫,4S店托管、共享服务和结构,以及销售闭环会被打破,变革是趋势所为,势不可挡。
共享时代
过去,汽车是私有的;未来,汽车都是共享的!
在燃油汽车时代4S店的闭环模式为汽车消费者提供便捷服务的同时保障着主机厂商和销售商的利益。如果说:“趋势打破汽车业产销格局” 更大的冲击是共享经济将未来出行变得更简单,更便利人民的生活,共享汽车的刚需不再局限于形形色色的品牌垄断,也不需要华而不实的高端配置,你的产品只要符合安全标准,谁能进入名录谁就能占领先机,准备接招的企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将成为考量“出行服务”的关键。
滴滴出行,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如雨后春笋,这种新的现象让你应接不暇。数千辆奥迪已经进入市场,按计划今年会有2000-3000辆奥迪A3投入市场使用。昨天沈阳也传来消息,1500辆宝马即将铺满沈阳,收费比奥迪更诱人,押金只需999元,每公里1.5元,每天200元封顶,比你打出租还便宜。据了解,该共享宝马将快速辐射全国,优先覆盖北上广深杭。来自政府的消息:大力鼓励发展汽车共享。
阿里无人超市横空出世,大家惊呼:售货员或集体失业!除了无人超市,还有无人快递、无人驾驶,现在又多了无人汽车贩卖机...
今后买汽车会变的就像现在买冰箱、买彩电、买手机一样简单,一方面电动汽车将取代发动机汽车,零件少了智能多了,驾驶安全了。汽车是个大家电,现在联合电动做的事,苏宁做的事,就是未来汽车大卖场的雏形,只不过谁会是烈士?谁是英雄?也是时间说了算。另外不要觉得有钱就“会玩车”,汽车是一个大舞台,产业链长,水很深,利益关系涉及多。发动机与新能源的博弈也是时间见分晓。中国路、万国车,道上铺满黄金甲。
出行是人的刚需,现在顶层设计、规则已经出台,只是塔形体制下庞大的中国汽车市场改变的“扭矩”传递不会那么灵敏,也不是说苏宁开了个汽车超市,4S店就完蛋了,这里说的是汽车市场发展趋势。我们需要一部让任何一个良好收入的人都能拥有它,与家人在广阔的大自然中,享受快乐时光的出行工具,我认为两三年之后,我们会看到汽车产销领域的巨大改变。
作者介绍:
张新平《车王》杂志联合创始人, 《车网中国》总编辑,资深汽车媒体人,品牌与市场营销策划人,1994年至今专注于汽车行业,撰写数百篇原创文章,出版、发表过数以千计的图片和深度文章,解读政策导向,分析产业体系,预测市场动态,有料干货,尽在其中。
商务合作:13701257119
客服微信:kns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