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所有其他事物从新生到发展成熟所要经历的过程一样,新能源汽车产业也步入了其要经历的瓶颈阶段。这一瓶颈,是它作为一种被推崇的新兴技术产品,升华为一种市场化产业、一个完整的生态圈,所要迈过去的门槛。
“新能源汽车”早就不是个热词,它已经成为现代经济体产业格局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领域。
不过,很少有新兴产业像新能源汽车这样,一经问世就获得如此高度的认可和关注。这或许是因为它本身与生俱来的多重“责任”:一头关联着复杂的汽车产业链条,承担着产业升级的经济使命,另一边还肩负着能源更迭、环境保护的社会使命。
新能源车从起步到今天成为一个虽不大但相对成熟的产业,前后也不过8年时间,其间不乏争议、反复和危机。但即使是最悲观的人士,也对它的前景方向持正向态度。有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的管理人预计,新能源汽车未来5年有10倍的增长空间,也就是说从2015年—2020年5年的时间,从30万辆到300万辆的增长。
市场的争议在于具体发展路径的选择,以及对市场环境评估判断之后精准识别出产业发展处于什么阶段、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节奏以及策略前行。
那么,新能源汽车产业到底是进展到哪一步了呢?
资本市场里从来不缺敏锐的嗅觉,企业的行为是管窥市场风向的最佳窗口。除了大汽车产业内老行家间的竞争,还兜头迎来了“局外者”的闯入。跨界这股风,似乎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刮得尤其强烈。据粗略统计,已经或者正在介入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局外”企业,已经达到数十家之多。代表性企业中,制造业有董小姐,互联网业有乐视,此外还有诸多互联网巨头在智能网联、无人驾驶等方向内动作频出。
不过,这些“打闹”对一个技术准入门槛很高的行业来说,还撼动不了其根基。新能源汽车的头部市场依然被拥有核心技术以及完整架构的领军企业所主导,国外不能不提特斯拉,国内绕不开比亚迪。比亚迪目前是全球唯一一家同时掌握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电控及充电配套、整车制造等核心技术的企业,构筑了太阳能、储能、电动车和轨道交通四大绿色梦想,其新能源汽车产品销量去年在中国市场上占比32%,并成为全球新能源整体解决方案的开创者。
新能源汽车已经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这不是说绝大多数消费者都在使用新能源汽车——事实上,囿于电池、充电桩、使用环境等种种因素限制,新能源汽车目前在整个汽车市场的占比仍然非常之低,不足2%。
但是从产业布局上来看,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已经逐步连成整块网络。不管是政府的规划还是企业的战略,新能源汽车的战场都已不再局限于一线城市和高端人群,而是不断向三四线城市延伸。据了解,全国绝大多数的省份都已经制定了新能源汽车规划方案。
再加上近期热门话题——新能源汽车政策补贴退坡甚至逐步取消,牵动着整个产业的神经。不能持续依靠政策倾斜,意味着,新能源汽车产业自身要成熟到基本满足市场需求。
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下一步,要如何破局?
这些迹象表明,产业的下一步发展方向将在于“全角度突破”。从垂直产品发力,跨界和全产业链的打通整合,才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突破瓶颈的康庄大道。
具体到企业行为上,也必定且需要那些突破生存压力、着眼布局未来的领军企业来谋划。此时,实力雄厚又颇有企业社会责任感的比亚迪,也许最合适不过。而且,这家以高品质走向世界、产品卖遍全球、拥有国际视野的民族企业,也从未让我们失望过。
事实上,这也是整个市场经济形态发展的大方向,不仅仅是新能源产业如此,其他产业也必经此路,“跨界”、“生态”等已经成为人们讨论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词。
可以肯定的是,在接下来的过程中,绝不仅仅事关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也不仅仅只是这一垂直产业链条上的企业能从中受益。所谓生态,它一定是在所有方向上和所有的市场主体有机结合的过程。
风向再好,也没有一家企业能随随便便成功。机会青睐有准备的人,这句话似乎尤其适合这一场景。当消费者已经明确表现出多元化的需求,当市场已经准备好容纳更丰富的的产业形态,谁能从中胜出,取决于前期充分而扎实的准备,更取决于企业犀利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