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要从15年前说起,当时一位微生物学家Derek Lovley发现,地杆菌能将电子从有机物质中转移到铁氧化物等金属类化合物中。
进一步研究发现,原来是地杆菌能够产生出一种蛋白质纳米线(protein nanowires),这种物质可以将电子传递到周围环境中,而我们知道,电子的流动即形成电流。

研究人员发现,即使是孤立的蛋白质纳米线也会产生电流,当把这种蛋白质纳米线制成不到10微米厚的薄膜夹在两片薄金属之间,就可以获得持续的电流,而电流的大小与电极材料、光照、温度均无关,只与空气湿度有关。
湿度越低,电流越小,当用保鲜膜覆盖材料时,电流输出会中断,移除保鲜膜,电流又会恢复原始大小。

而这种蛋白质纳米线薄膜夹在两片金属之间的小贴片,就是“空气发电机”的原型。不过这种‘空气发电机’产生的电量十分有限,单个设备只能产生约 0.5 V 的持续电压,电流密度约为 17 μA/cm。

这么看来,空气发电机似乎不是一个伪命题,只是叫法不对,或许叫“生物水解发电机”更靠谱一些。而且它和庞青年的“水氢发动机”有异曲同工之妙,庞青年曾说他的水氢发动机是靠一种特殊催化剂实现水解制氢,而空气发电机则是靠蛋白质纳米线催化剂实现水解发电。

其实庞青年的“水氢发动机”,叫法是对的,科学理论也是有的,只是庞青年宣传的方向错了,目的也不纯。汽车确实可以加水就能跑,但前提是车上要搭载一套水制氢的转换设备+氢燃料电池系统,这远远不是庞青年说的“一种特殊催化剂”这么简单。



下一步计划是,让Air-gen贴片为健身追踪器、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甚至手机供电。
而最终目的,则是开发能为房屋供电的大型系统,例如,将Air-gen纳入墙壁涂料中。

等等,我好像发现了什么,难道庞青年当年就慧眼识珠看到过此类研究?这不就是老庞所说的“特殊催化剂”吗,而且还是2.0版本,直接把“水→氢→电”的过程简化成了“水→电”,更简单更高效,强烈建议庞青年去收购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