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低速电动车必成大势?
双积分呼之即出,外加国标草案出台。对此众多低速车企的态度:有坚守、有妥协、有合作,但归根结底是对抗。
低速车厂要和传统车厂比拼四大工艺和产品精细程度是不明智的,必须找到差异化的产品定义和工艺路线。在车型的开发投入上做到传统车厂的三分之一,转变车厂投入优势为沉没成本。
到底能不能与传统车企一较高下?能!
凭什么?
第一,低速车企业可以用平台化、模块化的产品,缩短开发周期,快速迭代,在时间维度上取得优势,同时用新品覆盖细分领域,从空间维度上建立优势。
假设汽车等级的规模化生产,最少单一车型需年产5万台,则可以考虑用同样量的不同款细分车型去实现。
这样就保证了在细分领域的一些相对性产品优势。车企的历史和品牌包袱,决定了其以稳为主、循序渐进的风格。低速电动车企业虽然在设计力量的沉淀上不如传统车企,但可以更好的站在外来者、变革者的角度上去设计和定义产品。
束缚更少、甚至可以跳跃性的去突破传统车的固有风格套路,摆脱传统汽车的样式和调性。
第二,面对批量化生产带来的成本优势,改变传统部件思维方式,从新材料、新工艺下手,与传统车打错位。从新材料上去找成本优势,从新工艺上去找产品优势。
以低速车座椅为例,现在整套的价格在六七百左右。如果仍然采用传统的结构工艺,出来的产品一定是廉价的、无法保证工艺的。
可以考虑通过新的结构工艺,或者通过增加个性化、艺术化的属性,用某些方面的极致来弥补功能和工艺的不足。
第三,低速电动车企业要发挥对市场需求把握更准、反应更快的优势,通过快速试错,研究清楚真实的客户属性和需求。
最多开2个多小时就要充电,一般速度只有40km/h左右,是否可以对很多部件的功能和需求维度进行重新定义?用刚好满足所需的精准模式,去打击传统厂家固有的大而全思路。
最后一点,动因层面。我国的汽车行业,仍处于高速发展之中,传统车厂对这个领域并没有太强大的动力,有过不少尝试,也是无疾而终。
对于这几年摸爬滚打积累起来的低速车企来说,可能就是他们的全部,是可以为之付出一切的事业。
虽然即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行业变局。但低速车企业只要能够保持初心、坚持创造用户价值的导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