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新能源汽车已经被彻底冠上未来趋势的这大帽子,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车企,都在潜心研究新能源汽车,然而在汽车销量榜单上,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与传统汽车的销量都相去甚远。在二者选择上,新能源车未必有多受车主们的待见。
如何才能让新能源汽车受到车主“待见”?
而小编通过一些对新能源车主的了解,购买新能源汽车的最重要因素是当地的传统汽车牌照政策缩紧,以及尾号限行带来的不便,而新能源汽车在这些方面则显得很有优势。
以上海为例,2017年传统汽车牌照的中标率仅为4.2%,中标后还要付出将近9万元人民币才能将车牌带回家。而购买新能源汽车则无需那么多的牌照费用,故而很多消费者无奈之下才选择了新能源汽车。
那么新能源车到底需要发展到什么程度,才能让平民消费者主动选择,而不是政策的推波助澜呢?
1.续航堪忧,虚报现象严重 制定续航标准规范迫在眉睫
目前很多新能源汽车的续航里程有虚报的现象,虽然内燃机的工信部油耗数据也与现实有出入,但是新能源汽车的里程虚报情况更为严重。
因为新能源汽车本身的特性以及电池方面的因素,冬天和夏天的里程续航有非常大的差距。然而有些厂家不仅虚报续航,而且也没有明显的标注各种路况以及季节之下的差距,这就造成了很多车主在开车过程中难免患上电池续航焦虑症。小编在采访了几位新能源车主后发现大多数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电池续航焦虑症。
2.充电难,难于上二环 充电桩建设问题亟待解决
充电问题算是一个大问题,现在的新能源车经过几年的发展,快充已经基本普及,充电时间也大大缩短。但是有一个问题就是,充电时间虽然缩短了,但是要是找不到充电桩呢?任你充电速度多快,充电效率多高,只要一招就把你打回原形。就算你一分钟就能充好电,但方圆百里都没充电桩你说气不气。
许多受访者也向小编吐槽,公共充电桩安装位置有些特别隐蔽,好不容易找到了,发现该车位被占用;有的充电插口不兼容,充到一半死机;有的看起来整齐光鲜,实际上根本没有通电,或者始终在维修中;还有的安在停车场内,要么进不去,要么额外再掏一笔停车费。尽管消费者购买电动汽车的同时,一般会免费获赠充电桩,但小区经常以“用电安全”“条件不足”等为由不让安装,一旦电量过低,无桩可找的情况实在让人抓狂。
要知道是否能够及时充电是影响一台新能源车活动半径的巨大因素,需要加快提出解决充电桩少,无法及时给车子充电的问题。
3.安全性打半个问号 公众安全感普遍较低
新能源车自燃的事故频频发生,也许是媒体对于新能源车的事故会用更多版面和频次来报道,一定程度上放大了新能源车自燃事故的影响。
但是作为一个未来出行趋势的载体,频频发生事故确实也会给公众留下阴影。比如以前热议的锂电池不能上飞机的议论,或者是三星电池爆炸一类的电池事故,都被延伸到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性讨论上,可见公众对锂电池的安全性并没有太大的信心。那么引申一下,自然对装载了锂电池的新能源汽车一样不抱好感。
4.换电模式是否可以普及?业内能否统一各类标准?
除了各种公共充电桩的尽力完善以提升便捷性以外,小编有个大胆的想法。
如果能把电池板统一规格型号,那么是不是电动汽车的春天就能迅速的到来?如果我们在高速上进了服务区,机器可以直接摘出没电的电池板,然后换上已经充满电的电池板,那快充模块似乎就没什么用了,分分钟就能继续上路。按不同级别的车型,统一规范各级别车型的电池板规格,就像传统汽车的内燃机一样,有柴油、有汽油的区分。
但就目前来看,在新能源车 产品中,换电产品所占比例极低。据了解,目前只有力帆汽车、众泰等少数几家车企选择了换电模式。北汽新能源方面倒是2017年末,建成充换电站200座,但也只是为网约车提供换电服务,并未大量普及。
所以就可以看到,事实上各大车企并没有足够的筹码让运营商单独为其投入过多精力。此外,在全国范围内建设储备电站及采购大量换电电池,凭几家车企一己之力难以独立运营。
当然小编也认为就目前而言,大规模普及换电模式是很扯的事情,有很多技术上的难题和各家企业之间的利益掺杂其内,不然早些年手机业界提出的所有手机电池统一规格,以减少污染的这个提议,早已经被执行了。
最后,新能源车占领市场肯定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但是这个自上而下的进度条到底还需要读多久,谁都确定不了。希望真正的新能源不再是有钱人的玩具,能尽快的走入广大消费者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