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从市场需求,还是电动汽车运行的区域特点以对于行业的贡献程度,低速电动汽车其实都应被国家加以重视。目前虽然政策将微型低速电动汽车暂时挡在了门外,但如今生产技术逐渐实现升级后,加上多年运营经验的低速电动汽车生产企业,早已具备打破政策的门槛的实力。
纯电动汽车生产资质俨然是块“大肥肉”,自《新建纯电动乘用车企业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发布后,就有多家企业积极筹备电动汽车资质申报。《规定》的实施,对于微型低速电动汽车来说,政策解禁的大门终于关闭。在目前电动汽车国产化急需提速,推广目标举步维艰,而微型低速电动汽车市场规模却增势迅猛的现状下,政策依然不肯给车企一个“身份”。
造成这样的局面,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1、在发展路径上低速电动汽车不符合行业趋势;
2、国内低速电动汽车领域鱼龙混杂,存在大量小作坊式的加工生产企业,不仅损害了行业声誉,更对消费者安全造成危害;
3、低速电动汽车普遍使用的铅酸电池存在较大污染性。
而低速电动汽车由于具有价格便宜、充电方便、使用成本低,以致近几年来低速电动汽车在我国一些三四线城镇和农村地区受到普遍欢迎,销量逐年提升。从提高技术指标和不限投资规模这两点可以看出,《规定》所偏重的是鼓励企业进行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阻碍低速电动汽车政策放行的根本原因还在于利益博弈和产业提升的综合考量。
对微型低速电动汽车的争议焦点其实一直没有太大变化,主要还是围绕生产和使用两个方面:生产层面主要是产品自身的工艺性能方面的问题,目前这方面已得到较大改善;使用层面则是上路行驶不规范带来的交通安全隐患等,这方面因一直没有相对应的管理标准,对使用者的管理缺乏依据,因此显得较为混乱。
因此当务之急,政府与低速电动汽车生产企业应坚决杜绝野蛮生产,以良好的发展环境和卓越的品质。从稳定和扩大国内市场做起,继而为打造中国制造又一拳头产品奠定坚实基础,鼓励这个“国民产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