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到,以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为突破口,引领产业转型升级。而在今天,工信部装备工业司也连发两文,就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部署有关工作。
那么,无论新能源汽车还是智能网联汽车,在物流领域的应用都是大势所趋。所以,也必须问一句:两个“标准化”又会对物流商用车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首先,新能源汽车标准化,为城市配送用车发展指明方向。
在《2018年新能源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一文中,针对整车领域,“要点”指出:
完成电动客车安全强制性国家标准的技术审查和报批工作,完成燃料电池汽车安全标准审查和报批,推进四轮低速电动车标准制定,推动纯电动汽车、轻型混合动力汽车和重型混合动力汽车能耗测试标准修订。
不难看出:这对业界热议的燃料电池汽车如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大有裨益,也对电动汽车、轻型混合动力汽车和重型混合动力汽车都是福音,后者一旦完成能耗测试标准修订,将有望在各类物流运输场景下迎来“用武之地”。目前,纯电动物流车已经快速起步,相信混合动力轻卡和中重卡日后一定可以迎来良机。
同时,针对充电基础设施领域,“要点”指出:
开展充电接口及通信协议现行标准实施效果评估,探索研究大功率传导充电技术方案,开展无线充电互操作性测试活动和标准预研,推进电动客车接触式充电系统标准制定,推动传导放电、充电信息安全、加氢通信协议及加氢口标准预研与立项。
对此更是明显看出:在方便充电上,一方面是基础设施网络的建设会加大力度进行铺设,另一方面为了充分利用设施,在充电接口上,有关部门已经在行动,做统一规范化工作。所谓大功率传导充电、无线充电以及有关氢燃料的诸多技术如果能够投入使用,自然对不时需要补给能量的物流车辆是个真正实惠。
其次,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更好推动产业跨界融合。
在《2018年智能网联汽车标准化工作要点》中,“要点”明确指出:
加快推进先进驾驶辅助系统(ADAS)标准的制定。推进术语和定义、盲区监测(BSD)、汽车事件数据记录(EDR)、乘用车和商用车自动紧急制动(AEB)、乘用车车道保持辅助(LKA)等6项已立项国家标准的研究制定;加快推动泊车辅助、商用车车道保持辅助(LKA)等2项国家标准的立项工作;统筹推进全景影像监测、驾驶员注意力监测、车门开启盲区监测、后方穿行提示、智能限速提示、夜视系统等6项信息感知类标准预研,适时提出立项;启动预碰撞场景下的自动紧急转向、交通拥堵辅助控制等2项辅助控制类标准的预研。
为什么要摘录这一段内容,因为在安全愈发受到重视的今天,物流商用车的未来发展大路上,必然少不了这一“安全标签”的落地。怎么落地,当然要通过智能网联方面的一些技术。这里,其实已经明确提出了多项智能驾驶辅助技术,好消息是,很多企业打造的智能卡车都已将上述部分项目做一应用,正为物流运输安全尽一份力。
此外需要注意,“要点”还提出了:
积极开展自动驾驶相关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尽快完成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立项及研究工作,启动自动驾驶测试场景、横纵向组合控制等2项测试评价类关键标准及自动驾驶记录、报警信号优先度、人机交互失效保护等3项自动驾驶通用标准的预研,并根据预研进度提出标准立项。
对此,有一点必须要讲,就是无人驾驶技术的普及,其实从业界反应来看,其在商用上似乎前景更大,实操性也更强。比如在地下矿井,无人驾驶作业可以避免驾驶员遭遇更多危险;比如在一些固定路线、场景中,无人驾驶完成机械性的操作,更加快捷和准确,也给驾驶员减少了疲劳。当然,难免有人认为无人驾驶在抢司机饭碗,但实际上,换一个角度看,它是为司机安全保障提供了另一个通道。
最后,“要点”提到:
尽快启动汽车网联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开展智能网联汽车通信需求相关标准预研,启动自动驾驶高精地图需求及道路设施需求研究。紧跟网联车辆国际标准制定进程,开展国内网联车辆方法论、网联车辆通信时延要求等标准的适用性研究。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通过信息化通信技术的应用,我们的货车司机将可掌握更高效的运输手段,如自动驾驶高精地图需求研究,相信可以满足货运行业的巨大需求,有关部门和企业一定看在眼里并会落在实处。而且,这些细微需求也会给车企提供新的研发思路,如何在智能技术上更进一步,将决定其未来能否更好拴住用户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