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联网 > 新体验 > 返回

新能源造车进入加速期 还有哪些大佬也盯上了这块蛋糕

发布日期:2018-03-30 19:31  来源:网络  作者:阿伟   浏览次数:989

进入三月下旬,汽车圈头条不断,3月28日,奔驰和宝马组建新公司,合并汽车共享、充电桩服务等出行服务业务。威马汽车首台量产版EX5在温州下线。3月27日,谷歌宣布增加两万台捷豹纯电动SUV车型I-PACE作为旗下Waymo自动驾驶技术的测试用车。3月26日,零跑汽车在杭州召开2018合作伙伴大会,达成近百家供应商的战略合作。
 
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造车企业,都在自我加压、自我提速,除了以上这些大事件,保时捷在法兰克福车展期间锁定人们眼球的Mission E被认为很有可能取代特斯拉Model S的地位。电动汽车是一个规模有望达到数十万亿的蓝海汽车市场,无论对传统车企、零部件企业,还是新造车企业,都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新能源双积分实施在即,品牌车企们纷纷布局是跟风防守还是理性认同
 
放眼国际,在挪威、荷兰、英国、比利时、德国、瑞士、法国、瑞典等几个欧洲国家纷纷给出禁售燃油车时间表后,去年9月19日,我国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在2017中国汽车产业发展(泰达)国际论坛上透露,中国已经开始研究制定禁售传统燃油汽车时间表。此论一出,汽车圈为之震动。
 
不过,相比于禁产禁售燃油车时间表的遥遥无期,近在眼前的双积分政策实施无不让众多“大户人家”紧张起来。雷诺-日产牵手东风,福特远嫁众泰,长城入股御捷,车企抱团闯关蔚然成风。
 
其实最早曝出中国要施行新能源汽车双积分制之后,外国企业是最先坐不住的。开始不断游说相关部委,说中国这样搞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都被打乱了,这样的政策不符合行业发展客观规律等等。
 
就事论事,国家之所以推出严格的双积分政策,还是因为此前中国在大力推电动车的时候,很多传统车企并没有积极的响应号召,只是随便发布一两款新能源产品装装样子,就不了了之。而双积分政策,就是中国发展电动车的决心。
 
但是,这个双积分不是针对你们这些外国大品牌,自主品牌照样慌张,不然长城汽车为啥找了个做低速电动车的联姻?
 
但说到这,有人肯定会问,这种被“逼迫”的婚姻是否能真的“开花结果”呢?
 
如果这些品牌车企还像当年合资自主品牌一样,随便拿些淘汰车型出来骗骗人,最终的结果自然会被市场淘汰。但是,如果“假戏真做”,也不一定不会没有美好的未来,上汽通用五菱不就是个美好的例子嘛?所以,是不是被逼结婚不是重点,重点是你愿不愿意好好经营这段婚姻,再说了结婚对象都是你们自已选的啊。
 
不过呢,也并不是所有的品牌车因为政策“打压”不得已“跟风防守”,同样也有以奔驰,通用为代表的传统车企,和蔚来,威马,零跑这样新创造车势力,通过加快推出新能源产品,紧锣密鼓地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汽车受到全行业看好,供应商在未来将持续聚焦新能源方向
 
不管是传统车企还是新创造车势力,不管大家是跟风防守还是理性认同,在时代的大背景下,在政策的督促下,新能源汽车受到全行业看好。不只是车企纷纷出牌,布局新能源产业链,甚至汽车供应商们都在加大力度,“跑马圈地”,聚焦新能源方向。
 
就在前段时间,博格华纳被爆同意以约2亿美元的价格收购Sevcon公司——英国一家新能源汽车控制装置和电池充电器生产商。很显然,博格华纳此举意在为自身带来更多的新能源汽车技术,以迎合当前的市场需求。
 
除了收购新创公司,寻找本行业甚至跨行业伙伴共同合作,开发新业务的方式也屡见不鲜。去年下半年,佛吉亚和马勒这两家业界著名的零部件企业就走到了一起,佛吉亚擅长车辆内饰,马勒则握有大量的电气化技术,双方合作开发更高效更环保的电动汽车内饰解决方案;而同样是传统零部件企业的电装,则同黑莓联手开发新一代的车机系统,黑莓借助电装与整车厂的强大供应链匹配能力进入到了汽车行业。
同为零部件行业的领军企业,博格华纳选择投资新创公司的方式拓展自己原本较少涉及的技术领域,SEVCON这样的成长型企业有研发实力同时当前估值相对不高,对博格华纳来说也能规避风险。佛吉亚和马勒则是典型的行业内强强联合,原本并不相关的业务范畴在电气化时代有了更多融合交叉的机会。而黑莓和电装则属于跨界合作,黑莓和苹果最大的差异在于苹果有强势的硬件用户群,黑莓在转卖手机业务后彻底成为了轻资产的技术公司。电装在汽车零部件业界的地位有目共睹,市占率相当高,电装主打硬件黑莓专攻软件,这两家走到一起算是另一种“强强联合”。
除了在相关技术加大研发和跨领域合作之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供应商选择与像威马、零跑、蔚来这样的新造车企业合作,以图在新能源领域站稳脚跟,谋求更长远的发展。
 
不管是企业联合还是独立研发,短时间内出现近60家新能源汽车公司,足以证明新能源汽车这个市场的热度。在中国,这个市场的体量毋庸置疑,目前我国人均拥有汽车的数量仅有发达经济体的三分之一左右,仍然存在巨大的增量空间。所以无论整车企业还是零部件企业,选择新能源作为未来发展的重点,是一道必答题。

上一篇:各大汽车巨头相继宣布停产燃油车 新能源汽车真的能革命吗?

下一篇:扛起产业升级大旗 新能源汽车如何在电驱动技术上补齐短板?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