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为了响应建设节约型社会、生态和谐社会的政策,各地都在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使用,可以较好地解决大气污染的问题。为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国家有关部门、地方有关部门出台了不少的优惠政策。比如购买电动汽车给予补贴,减免税负,比如购买电动汽车不实施单双号限行,比如购买电动汽车不参与车牌摇号等。
可好日子,不多了。
3月28日,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在公司业绩会上表示,在2018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正式执行前,包括比亚迪在内,中国新能源车企在财务上将面临一定压力。
2月13日,国家调整完善了能源汽车的贴政策,进一步提高补贴门槛,同时调低补贴标准。政策精神从“普惠”转为“择优”,旨在扶持有技术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新老补贴标准转换,留出四个月过渡期,新标准从6月11日开始实施。
显然,符合环保理念的新能源车的确值得花大力气来推广,特别是在发展初期,政府应该充当那只“无形的手”。毕竟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新能源汽车价格奇高,要让普通消费者完全承担全部的成本费用,推广新能源汽车就成为一句空话。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为了鼓励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为了推广使用新能源汽车,在发展初期政府给予一定的资金扶持,无可厚非。因为只有帮他们渡过了难关,新能源汽车才会有发展的希望。
可面对之前巨大的补贴力度,不仅让企业的创新研发动力不足,也由此出现了大量的“骗补行为”,伤害了车主和企业,也对政府公信力造成了伤害。与高额政策补贴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续航里程、充电配套、购车成本等方面的表现却不能让人满意。这明显不符合优胜劣汰的发展规律,也显然有悖政策的初衷。
新能源汽车要想被大众接受,不能对补贴政策产生依赖。政府能救得了一时,却救不了一世。新能源汽车企业要抓住目前政庇护下的市场环境,与用户需求和市场需求对接,不断改进技术提升主流产品的质量,加快充电桩等配套设施建设,早日实现自我良性循环。这样,在补贴政策“断奶”后,新能源汽车才能保持持续发展的动力。
毕竟2020年补贴就没有了,在这之前各个新能源车企是选择扛着压力抓紧研发,还是接着“骗”2年的补贴。补贴大潮退去之后,谁没穿底裤自然知晓。国家关于新能源补贴的逐渐调低,显然是在避免光伏产业的悲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