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乘联会发布的最新数据,我们整理出了2016年国内乘用车市场车型销量排行榜。我们发现,在销量排名前20名的车型中,竟然出现了不少“中国特供车”的身影,比如朗逸、全新英朗、全新桑塔纳等。
何谓“中国特供车”?它一般是指合资厂商针对中国市场发布的车型,也只在中国地区发售。
从销量统计表中可以看出,“中国特供车”不仅多数集中在轿车市场且销量惊人。这其中,即便是卖得最少的宝来,2016年平均月销也接近1.9万台;而卖得最好的朗逸,平均月销更是接近4万台。举例来说,由于旗下中国特供车的出色表现,使得大众在中国市场表现抢眼。从2016年轿车市场各派系的销量来看,德系车以3,756,976 台的销量,占据31.0%的市场份额,可谓遥遥领先。
“中国特供车”普遍基于合资车企的淘汰平台开发,从技术角度上讲并不高大上,这也经常为人诟病。但这些车型符合中国主流消费者的口味和需求,故而能在中国大行其道。此前笔者一再强调:对于中国这样一个汽车走入家庭仅十余年左右的市场来说,产品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比拼谁的技术更先进,而是比谁更懂中国市场。目前中国消费者对于轿车的购买需求普遍仍以家庭代步为主,大部分家庭仍处在购买人生中第一或第二辆车的阶段。这些人对于汽车的认识并不成熟,只要外观、内饰、空间这些“表面功夫”做得好,价格、油耗和性价比说得过去,基本就不愁卖。
那么,为什么有些车企里的“中国特供车”多而有些车企里的“中国特供车”少甚至没有呢?从“中国特供车”身上,我们能看出在华合资车企怎样的经营特点呢?
“中国特供车”普遍基于合资车企的淘汰平台开发,比如大众朗逸、宝来和新桑塔纳,是基于大众的PQ系列平台开发;捷达是基于A2系列平台开发;福睿斯是基于福特的C1平台开发。从技术角度上讲,这些平台都堪称“古老”,都有着漫长的历史。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由于这些平台经过漫长的车型开发后,外资合作方早已收回了技术开发成本。合资车企中的中方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一定的技术转让费,在这些成熟平台上开发“更懂中国市场”的“中国特供车”。在通过外方的技术质量认证后,即可贴上外资车企的品牌进行销售。刚才提到的这些“中国特供车”,可以说无一例外。
其实,在中国,产品取得成功的决定性因素,并不是比拼谁的技术更先进,而是比谁更懂中国市场。那么什么样的合资车企更懂更适应中国市场呢?当然是合资车企中在华管理策略比较灵活的车企;什么样的合资车企在华管理机制最灵活呢?是外方愿意对中方合资合作伙伴进行技术转让的车企——因为只有中国人,才最懂中国人。正是因为这些“中国特供车”是由合资车企中的中方主导开发,他们才能如此“细致入微”地揣摩到中国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开发出这些技术含量并不高,但适销对路的大卖产品。
从“中国特供车”大卖的现象,可以做一个总结:“中国特供车”越多的车企,说明其外资合作方在华经营管理思路越灵活、越能迎合和适应中国市场的消费需求;反之则越僵化。这也就是为什么大众、通用能在中国市场如此吃香的根本原因。而一些合资车企在中国市场经营状况不佳,除了产品投放、市场推广不适应中国市场这些表面原因之外,恐怕要从根本上反思和调整自己在华的经营管理思路,才能扭转被动的市场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