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生活 > 玩家 > 返回

中国赛车:首批车手均是特警 认证教官少

发布日期:2016-03-30 10:17  来源:综合报道  作者:七羽   浏览次数:23855

从国际汽联颁发的A级到各国家协会颁发的赛车执照有很多种。仅中汽联颁发的执照,就分为场地赛执照、拉力赛执照、越野赛执照、漂移赛执照等。大部分不同的执照相互间不能混用,比如场地赛执照不能参加拉力赛,因为它们是不同的体系,驾驶的技巧和规则也不一样。

汽摩中心汽车一部负责培训的万翔,主要负责拉力赛和越野赛,他介绍,“目前拉力和越野的执照是公共的,有两个级别,一种是比较低级别的F级执照,还有一种高级别的R级执照”。

如果想获得赛车执照,需要参加中汽联的培训,每一期都有通知公告在中汽联官网上,一年总共有60-70期左右,由符合条件的俱乐部来承办,由中汽联认证的、具有教练员资格证的教官出任。目前,有正规资格证的教官,全国只有18人。

对于参加培训资格,万翔介绍说,首先申请人要有C级以上的驾照,在培训班里通过3至5天的学习,其中包括一天多的理论学习和3天左右的实际操作学习,然后即可获得F级赛车执照,相当于入门,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如果想要参加世界级比赛,则要获得R级执照,才能参加类似达喀尔的比赛。不过,想获得R级执照,需要在国内比赛取得优异的成绩。据了解,目前国内获得拉力赛和越野赛R级执照的车手,只有约50人。

据介绍,执照的有效期为三年,到期后需向中汽联申请换发,但不用再参加培训,无论是F级还是R级均需要经过这个程序。
力盛赛车学校教官:张臻东

回忆
中国首批车手均是特警
著名拉力赛车手、DS车队运营总监董彤,见证了中国赛车运动的发展。董彤回忆,他是在中国第一届港京赛时,才第一次接触到赛车运动,觉得很神奇。1998年左右,他正式进入中国拉力赛圈子,从给人帮忙,到渐渐自己上手。“2001年我也能自己玩会儿了,但当时开的车其实很简陋,就是焊上防滚架的民用车。”

2004年左右,中国的赛车运动已经初具规模;2008年左右,中国车手的座驾已经可以和国外比肩。“有钱了,窗口也多了,可以买得起好车了。”董彤介绍,中国第一批车手在国外培训,当时是从特警里选拔了四个人,其中就有获得过“亚洲最佳车手”称号的卢宁军。“当年我们去看表演,车手来了个原地调头,觉得惊为天人,现在再来看,其实那只是基本功。从那之后,我们成立了中国汽车运动学校。1999年之后,(赛车培训班)就开始遍地开花了。”

董彤说,中国赛车运动发展到现在,在四驱车上跟国外的差距仍然很大,但是两驱车的差距并不大,有得一拼。
老将卢宁军

选拔
选车手看重文化和灵气
董彤本人管理着一支车队。谈到如何选拔培养车手时,他表示,看重的有两点,一个是文化,一个是灵气。“文化就是需要你了解赛车,对于它的构造有深刻的认识,你要很熟悉赛车才能把它玩好。如果只是死记硬背,可能会看得很快,但是关键时刻总是差那么一点儿。”

董彤说,赛车的灵气跟足球很像,车感和球感很类似,“踢足球要有意识,赛车也是如此。比如说弯道从哪儿进,如果你的意识不够,进的角度速度都不对,就容易出问题。我们在转弯的时候靠重心,重心又靠什么调整呢?靠减震。如果你对减震器的调整不敏感,不能调整一个完美的减震出来,转弯也就不完美。打个比方,一个普通人、一个国内高手、勒布(WRC冠军)同样开一辆车,有可能普通人这个弯100迈就滑出去了,国内的高手120迈能过,而勒布140迈也能过。保证过弯的关键是他对减震器的调校。赛车追求的不是速度,而是整车的协调能力,这就完全靠车感了。文化就是了解汽车,灵性就是你的感悟能力。”
勒布的车感令国内车手惊叹

收入
在中国开赛车赚不到钱
关于车手的身价,董彤说,他的车队目前有一名外籍车手,在国外算是一流水平,不过价格并不贵,“一个普通比赛下来也就最多一万欧元,因为国外经济形势不景气,市场在缩水,很多车手都在待业状态,他们更希望参加比赛,而不是挣多少钱”。当然,最顶尖的车手市场价格很高,比如勒布这样水平的车手,每年的工资可以达到2000多万元人民币,还不算广告收入。

相对而言,国内车手收入并不高。收入最高的车手是韩寒,年薪几十万元,还是因为他是名人,“车队能给你个好车开已经是很幸福了。我们的体制不像国外的厂商车队,在中国开赛车是挣不到钱的”。

董彤区分了一下几种竞赛体系,“场地赛更多的是一些有钱的孩子在玩,拉力赛主要是老同志在坚持,越野赛则主要是一些有钱人在炫耀。实际上,越野赛中实际能拿冠军的车手都没有好车开。中国最贵的、最好的车,都在‘老板车手’手里。出现这种问题,主要是由于厂商对赛车不理解,不知道车手需要厂商配合什么”。
国内收入最高车手:韩寒

上一篇:郭富城看赛车比赛投入 无缘影帝心情未受影响

下一篇:维泰尔:F1不应被技术绑架 车手与赛车应比重相同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