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晚上“比速“汽车发布会,发布了两款汽车。中国自此又诞生了一个新的汽车品牌。其实最近几年,比速,斯威,汗腾,这一系列新品牌的诞生也着实让很多人摸不着头脑了。因为按照平常老百姓的购车习惯,买车的时候看重的无非就是市场口碑好,技术成熟可靠的汽车。而这恰恰是新品牌需要时间去积累和验证的。因此很多人会产生疑问,这些新品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够存活吗?中国还需要新的汽车品牌吗?蓬勃发展的中国汽车市场,已经有数不清的汽车厂商了,还能给这些新品牌留下空间吗?所以,我试图找到答案。
为什么最近几年诞生了很多汽车品牌?
最近几年诞生的汽车品牌确实多,就连没有任何造车经验的互联网厂商,也开始纷纷涉足汽车领域了。但是本文不会说互联网厂商的汽车,因为至今它们还大多只存在于PPT当中,没有量产的实车投产。本篇重点要说的是已经生产出了汽车的厂商。
为什么最近几年中国集中诞生了很多新晋汽车品牌呢?我想无外乎以这三个原因。第一,中国整体稳定增长的汽车产量与庞大的市场需求,特别是三四线城市,农村市场正在逐渐成为今后新的市场增长点,这些消费群体已经不能满足只拥有一辆“五菱宏光”面包车,他们希望能够拥有空间,动力都更强的SUV或者MPV。
第二,制造汽车越来越像造手机,成熟的零部件供应体系让汽车制造就像是拼积木一样。原先一些依靠实业起家,有过摩托车,或者汽车零部件生产经验的企业。依靠原有的厂房和技术工人,只需要升级生产设备,就能够比较容易的向整车生产转型。
第三,当地政府支持,最近我接触到的斯威汽车,比速汽车的生产基地,都在重庆。后来我调查得知,重庆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汽车生产基地,政策的扶植让重庆规模以上汽车零部件企业近千家,具有70%以上的汽车零部件本地配套化率。全国平均每8辆车,就有一辆是重庆制造的。政策的扶持有利于集约化,规模化的生产,降低生产成本。
新晋汽车品牌都各自有什么特点?
新晋的汽车品牌如何打响第一枪其实很重要,甚至决定着这个品牌能否顺利存活下来。因此在这些新品牌车型上都有如下特点。第一,以SUV或者MPV作为首款车型。目前SUV是时下最火热的车系,而且中国品牌的SUV销量已经超过了合资。而紧凑型车,中型车都是合资车型的主场,因此这些新晋的汽车品牌以SUV为突破口是很聪明的做法。此外,MPV也是为了已经放开的二孩政策准备的,特别是三四线城市,载人拉货的需求很大。
第二,以配置作为主要卖点。新推出的汽车品牌在宣传上无一例外都在强调品质,毕竟目前中国品牌汽车的整体品质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进步。但是我认为一个新品牌一上来就强调品质其实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在见到实车之后我发现,这些新品牌的汽车的配置是最大的卖点。比如斯威X7上的中控大屏幕,比速汽车上自带的行车记录仪,全景天窗。这些都是时下流行,并且在合资或者进口高端车型上已经实现了的,这些新品牌把这样的配置用在了10万元以下的车型上,以此来给消费者制造惊喜。
第三,定位三四线城市或农村,主力车型售价10万元以下。现在新的汽车品牌已经比过去强很多了,回想当年吉利,奇瑞刚开始起步的时候,是依靠微型车“豪情,QQ”起家的,当时的售价大概也只有三四万块钱。目前的比速也好,斯威也好,走的都是上一批中国品牌发展时的老路,只是现在造车水平提高了,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提高了,微型车畅销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目前相对亲民,又具有潜力的消费群就是三四线城市和农村的消费者,他们需要的正是质优价廉的空间灵活的SUV,MPV。
中国迎来了新汽车品牌的增长爆发期?
比速,汉腾,斯威,甚至乐视,蔚来汽车等等新品牌的诞生,让人们看到中国正在迎来新的汽车品牌的爆发。对于消费者来说,目前能用更低的价格,买到更大,更实惠的车,固然是好事儿。但是对于汽车厂商而言,就像现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手机市场一样,随时面临被淘汰的风险。虽然这些新品牌在汽车组装能力上已经十分成熟。但是在关键的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研发,以及外观内饰设计依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而用户口碑积累,包括品牌形象的打造,以及更高端车型的开发上,这些新品牌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