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很多人在谈论车的时候都喜欢去“贴标签”:
一说德国车——德国人严谨,德系车耐撞钢板厚
一说日本车——馅大皮薄一撞就碎,也就是能省点儿油
一说美国车——车子一个比一个重,油耗一个比一个高
一说韩国车——好看配置高性价比不错
一说法国车——浪漫、浪漫还是浪漫
一说自主车——配置吓死人其它一无是处
但是这种以偏概全的“贴标签”真的好吗?
一、“贴标签”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其实这样的“标签”之所以会广为流传也是有它的道理的,那是因为早年中国汽车产业还没有像现在一样发达的时候,合资品牌引入中国的都是一些很经典的车型,不同品牌确实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DNA,而那些经典的车型就愈发的具有代表性,对于大众的认知就是桑塔纳,对于丰田的认知就是花冠(卡罗拉)等等。由于这种认知持续了很久,也就让这种对车“贴标签”的理念根深蒂固了。
二、全球经济下的汽车工业
汽车发展至今,早已不像当初是一个纯粹工具那么简单了,一辆车由上万个零件构成,不论是车身结构、动力总成、内饰装配都有很大差异,零部件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地区,甚至许多不同品牌间的跨国合作,导致有些车型使用的都是一模一样的零配件、一样的车身结构、一样的动力总成,这样再去“贴标签”以偏概全的去评论车就显得很没有说服力了。
三、每辆车都有自己的特点
每一款车,有的时候甚至是每一辆车都像每个人一样是独一无二的,它们都有着各自的特点、各自的用途、各自擅长的地方,即使身价千万的所谓豪车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即使十万的普通民用车也可以在它擅长的领域表现的很好,所以看待一辆车不能只看它车头悬挂的车标,要看这辆车到底是针对什么用途设计,针对的用户是什么样的人,到底是不是自己想要的那种。
四、每个品牌都有好车也有烂车
主流大品牌的产品线通常都很广,上至百万千万下至几万块的车子都有,不论是纵向比较还是横向比较,只要是了解汽车的朋友们都知道,每个品牌旗下其实都有那么几款烂车,烂车并不能用品牌的知名度和以往优秀的表现去掩盖它的烂,好的品牌也有马失前蹄的时候,所以“贴标签”这种观念在如今琳琅满目的选择中就更没用了。
五、车分级别不能一概而论
虽然买车的时候大家都追求性价比,但总来的来说汽车这东西还是一分价钱一分货的,同一个品牌有不同级别的车,当谈论一辆车的性能、品质、安全性的时候一定是和车型的所属的级别挂钩的,并不是说只要是某某品牌的车就一定强,某某品牌的车就一定差,选车看的是理性分析而不是信仰。
六、选车还是要具体车型具体分析
说了这么多回归到选车的问题上,其实不仅仅是汽车,所有的商品都一样,当自己不了解的时候能信的只有品牌了,但是以目前的汽车市场来看,相信品牌没有错,但品牌跟一款车的品质、性能、安全性是否优秀早就不能划等号了,相信品牌更多看重的是一个品牌车型的市场占有率(二手车是否保值)、口碑(是否踏实)和售后服务(是否省心)。
所以说选车除了品牌,还要具体车型具体分析,把在自己预算之内的和喜欢的车型都拿出仔细比较比较,除了看数据、泡论坛,其实最重要的还是要去多试驾体验体验,毕竟只有自己亲自感受过的才是最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