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的历史显然就较为短暂,但经过飞速发展,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份子,而特供车就是市场发展下孕育出来的产物。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特供是一个令人感情复杂的词。有时正面,有时负面,有时褒义,有时贬义,领导用的特供自然是稀世珍品,特供烟,特供酒,特供蔬菜,特供牛肉,甚至现在都有了特供空气,但是如果工业品有了特供,尤其是特供被限定在中国市场的时候,这个特供往往就变了味儿。
你不知道的中国特供
最典型的就是中国特供车,就是只为中国市场设计,或者基本只在中国市场出售的车型,被一些喷子们骂的体无完肤。和全球版本相比,中国特供好像要么就是偷工减料,要么就是简配加价,总之不是一个好东西。其实这是一个非常片面的看法,对于特供车的好坏姑且不论,我们先看看市场。
8月份轿车销量排名第一,新捷达(美国版捷达国内称之为速腾,国内捷达为独立车型),中国特供,他国无售;
8月份轿车销量排名第二,1-8月销量第一,朗逸,中国特供,他国无售;
福睿斯,中国特供;宝来,中国特供;新桑塔纳,中国特供;凌渡,中国特供;雷凌,中国特供……如果愿意,这份名单可以拉得很长很长。
甚至于,实际上自主品牌的绝大多数车型,包括哈弗H6和五菱宏光这样的超级神车,因为只在中国市场销售,其实也是中国特供,只是人们没有意识到罢了。
那么为什么一方面人们对中国特供愤愤不平,为什么又慷慨解囊将一台台中国特供开到家中呢?这也是有原因的。
无特供年代,一颗螺丝钉都不能动
其实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很长一段时间,是没有特供的,比如在整个80年代和90年代前期,当时市场非常干净,就是一汽-大众旗下的捷达、上汽大众旗下的桑塔纳和神龙汽车旗下的富康这三款车,人称老三样,原汁原味原版生产,没有一个特供,和全球版本没有任何差别。即便中方想要做一些针对中国市场的改良,也会遭到外方的严厉拒绝,用某位中方合资伙伴的话说“连一颗螺丝钉都不让我们动”。
当时没有中国特供的原因非常简单,首先是中国市场非常狭小,1992年,中国轿车市场只有20万台,不到丰田一个工厂的汽车销量,在这种情况下,没有跨国公司愿意为了中国独立研发新的车型,也基本不会考虑中国市场的独特性,他们只会直接从海外直接引进现成车型,这样风险最低,利润最高。
其次是没有需求,80年代的国人面对汽车像面对外星人一样,无从判断好坏,给什么就要什么,不会挑肥拣瘦,跨国公司没动力给你改良。
中国特供,从德系开始
但是从9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市场开始飞速增长,在产量方面攻城略地的同时,展现出了与美国、欧洲和日本市场截然不同的消费需求。跨国公司们不得不考虑中国需求,对中国市场做出一定妥协。
最典型的例子是奥迪A6,这款车在海外都是有钱人座驾,但是在中国市场,奥迪早期的用户基本都是各级领导,他们更在乎后座空间的舒适性。针对中国市场的特殊情况,奥迪特别推出了中国特供版,它比“全球版”A6轴距加长了90mm,成为中国第一款加长的高档轿车。
在奥迪特供的带动影响之下,宝马5系和奔驰E级在进入中国的时候,也先后推出了中国特供版。
值得一提的是,现在ABB的特供加长版,不但在国内销售,还渐渐有走向世界的趋势,这个就是中国特供给世界做的贡献了。从这个角度衡量,中国特供完全不是贬义,而是针对特定市场的特定环境做的改良。
新的世纪,特供车洪水泛滥
进入新世纪以后,中国家用车市场洪水一样爆发。2009年中国汽车产量达到1364万台,排名世界第一,此后一直牢牢占据全球销冠的宝座。2015年产量甚至占到全球三分之一。
中国市场庞大的需求,促使跨国公司们开始主动为中国设计全新车型,因为即便一款车型只占据市场百分之一的份额,也至少有20万台的销量,这就极大刺激了跨国公司特供中国的积极性。
最积极的依然是德国大众,先后推出了中国版宝来,中国版朗逸,中国版帕萨特,中国版新捷达,中国版新桑塔纳等。尤其是朗逸,因为基本为中国人量身定做,市场大获成功,也逼迫其它竞争对手不得不相继推出中国特供版。
比如美系销量最高的新英朗,刚刚推出的科沃兹,福特福睿斯等,几乎全部都是中国特供。日系也先后推出了凌派、杰德、雷凌、蓝鸟等中国特供版。
所以,千万不要觉得中国特供就是什么贬义,其实不过是跨国公司为中国市场做的妥协而已。现在中国市场已经越来越重要,它甚至已经开始反过来影响全球,比如大众的涡轮增压和DSG在中国市场取得巨大成功,反过来其实也影响了世界。
如果你觉得某些中国特供是简配加价,那么不理它就是了,在中国市场每年有五百多款车型在售,每年一百多款新车上市,足够你挑花眼。其实买一台中国特供也不错,反正多数人都是这么认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