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美。无懈可击!
成功。可以复制!
纪实电影《愿望轨迹》讲述的是一个家庭与高尔夫相伴成长的故事。
许多中国家庭在培养孩子某项运动技能时,往往以牺牲学习为代价,体育运动和学习成了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在澳门有这样一家人,父母不仅要孩子的高尔夫打出专业水准,学习成绩也要达到国际知名大学录取资格,这个高悬的愿望能否实现呢?
这个由真人出演的真实故事的男主叫甯自衡,他是一名国家级标枪运动员,是2009年澳门政府从内地引进的优秀体育人才,如今他是澳门理工大学运动心理学教授,在澳门娶妻生子,两个儿子老大叫甯愿,老二叫甯望。甯自衡在美国进行运动心理学博士后学习期间,专程拜访了世界专长发展研究权威艾力克森教授,对他的“刻意训练法”有较深的研究,这个理论认为运动天才不是天生的,是可以通过刻意训练实现的。
甯自衡教授决定在两个儿子身上实施“刻意训练法”,并把这个计划定为“高尔夫造星计划”。
这个具有冒险性的教育计划,大多家庭认为孩子在体育运动和学习中会顾此失彼,而甯自衡夫妇的要求更高:既要高尔夫打得好,也需要学习成绩优异。这个“愿望”的标准又超出了“刻意训练法”的运动天才培养要求,没有谁知道结果会怎样。
夫唱妇随,从造星计划开始实施,两个孩子从4岁开始培养他们对高尔夫的兴趣,从7岁开始下场打球,说到做到是真本事!
随着时间推移,表象看似一切顺利,背后却暗流涌动。
在一次训练中,小儿子甯望不小心被撞掉门牙,急救车开进了高尔夫球场,一家人紧张忙乱。大儿子甯愿在一次练习中也扭伤腰,受伤的事情发生,成为考验家长和孩子的意志的好时机。
还有一个面对的问题是时间,愿望兄弟俩再勤奋,一天给他们的也只有24小时。随着从小学到初中学业的加剧,打高尔夫的时间与学习冲突起来。每天家、学校、高尔夫球场,三点一线连轴转,这是持久战一做就是十多年。
有时候甯自衡暗自焦灼,甚至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是否正确?可是开弓没有回头箭,遇到问题那就想办法解决问题。
夫妇俩达成共识,制定了一个明确的家规和计划:“学习第一,训练第二“,两项都不拉下。
“高尔夫造星计划”初见成效,愿望兄弟学习成绩始终保持优秀,两人也开始在青少年高尔夫比赛中崭露头角。
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愿望开始有了青春期的自我意识,有了更高的价值追问。
“高尔夫,每天都是高尔夫,我痛恨高尔夫!”孩子们反叛了,喊出了自己的心声。
甯自衡知道,这已经超出了“刻意训练”所能支撑的范围,他要从更深层面与孩子们建立价值认同,帮助他们成为自己,而不是实现一个父亲要的成功。
运动是一种坚实又综合的磨砺,在磨砺中“愿望”的品格获得了提升,他们终于突破了“刻意训练”带来的厌倦和逆反,向更高的境界迈进。
竞技体育总是残酷的。高尔夫比赛是一项对心理素质要求极高的运动,同样是挥杆一击,球会飞向果岭,也会飞进水塘和沙坑,高球高手,不在一杆得失,而许多人就是输在一杆打坏,杆杆挫败。
愿望急躁了,怀疑自我了,甯自衡的教育理论也要随之调整和升华,他将太极拳里虚实转换,四两拨千斤的古老智慧,运用在高尔夫运动中,他的“太极挥杆法”既是一种巧妙的击球方法,也是稳定心理的智慧,在打球中,愿望的心理成熟度获得了提升,努力做到宠辱不惊,稳定发挥,成绩越来越稳定。
经过近十年的练习和比赛,愿望兄弟开始在澳门和全国及亚太地区比赛中获奖,2018年,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高球比赛美国飓风杯青少年巡回赛中分别取得了第二和第五名的好成绩。
而另外一个喜讯,终于印证了甯自衡“高尔夫造星计划”的另一半内涵:两个儿子的成绩在澳门国际学校出类拔萃。已经进入大学入学年龄的甯愿,2019年有多所世界排名前20 的大学向他伸出了橄榄枝,一方面是他绝对优异的SAT成绩,另一方面他还是一名卓越的高尔夫球手。
成功的喜悦,是背后3000多个日日夜夜的训练和砥砺。甯自衡教授通过两个儿子的实验,证明了他的“运动天才”培养计划非常成功,他为此记录了近200多万字的日记,录制了100G的影像资料。他和家人,用科学的方法,不懈的努力,抒写了澳门一家人的传奇。他们的训练方法,值得每个立志让孩子在体育和学习上双丰收的家庭借鉴。
2020年1月19
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