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书福,这个出生浙江草根、成长在中国汽车飞速发展的年代的汽车行业杰出代表,已经成为中国汽车自主品牌的一个代表人物。“我可以告诉你,去年我们吉利汽车盈利肯定超过一个亿,但是我不能告诉你具体的数字,因为我是上市公司的负责人,联交所对信息披露有要求。”吉利汽车掌门人、汽车狂人李书福对记者说。吉利汽车正式公布2005年的销售计划,吉利汽车计划今年产销突破12万辆,比去年增长20%。同时,吉利汽车和李书福开始谋求资本市场上更大的突破。从80年代末期以800元起家到2004年在福布斯中国百富榜中排名第47位,福布斯统计其资产额为2.18亿美元(18亿元)。李书福走过一条不平常的资本路径。
第一桶金
“我是在浙江台州一个贫穷落后的山村长大的。”李书福说:“第一不怕苦,第二不怕穷,第三当然更喜欢致富了!”他敢闯敢拼,豁得出去。
他最早算得上做生意,应该是1982年的照相生意。“当时就是父亲给了120元。”李书福说。那年,李书福19岁,高中毕业。
“刚开始根本不是照相馆,就是买了个小相机,骑个破自行车满街给人照相。”李书福并不愿多回忆那段历史。
会讲故事的台州人,把这段创业的故事中的李书福,说成是背着相机在公园里瞎转悠的“野照相”———“来,来,同志过来照张相。”见了逛公园的拉着照相,直到现在,一些二级城市的公园里还有这样的生意人。
李书福的照相生意做得不错,半年后赚到1000元,他正式开起了照相馆。
提炼金银
一年以后,李书福迈出办企业的第一步。
“我选的工业项目都是别人做不了的。”李书福说是在“垃圾”中提取金银。
李书福经常买一些零件自己组装照相机。喜欢鼓捣的李书福,在洗相的过程中发现,用一种药水浸泡,可以把废弃物中的金银分离出来。李书福开始把分离提取出来的金银背到杭州出售。后来干脆关了照相馆,专门做这个买卖。
为这个项目,李书福投资了1万元。虽然这些钱大部分来自生意不错的照相馆,但李书福还是义无反顾地把照相馆关了门。
“这个到现在别人还做不了。”李书福至今对这个生财之道感觉良好。
冰箱的故事
时间到了1984年。
后来,李书福的简历,基本上都是从这一年开始写起,此时他的名头是黄岩县石曲冰箱配件厂厂长。
在吉利汽车流传的故事是,这一年前后,李书福有一次去一个小鞋厂定做一双皮鞋,发现鞋厂的4个工人都在给冰箱做一种元件。
现在看来,浙江所谓的“小狗经济”,那时就已经开始了。
那时候,冰箱在北方一些城市还绝对是供不应求。李书福回家后也开始生产这种冰箱零部件。据说,一开始,李书福就是自己一个人生产,然后装包里,骑自行车把零部件送到冰箱厂。后来,李书福和其他几个兄弟一起成立了冰箱配件厂,他出任厂长。
“当时的效益非常好,一年营业额有四五千万元。”吉利集团一位老员工回忆。
这时李书福做出了一个更大决定———生产电冰箱。在1985年前后,民营经济还没有获得正式承认,电冰箱这种国家统一配售商品,不可能获得有关部门批准生产。
自主研发
1986年,李书福在自己研发、生产出电冰箱关键零部件蒸发器后,组建了黄岩县北极花电冰箱厂,生产北极花电冰箱。
“我们电冰箱非常成功。”6月14日,靠在吉利汽车台州路桥生产基地会议室的沙发上,李书福“吹牛”。
“到1989年5月,冰箱销售额已达4000多万元,并与青岛红星厂合作,为红星厂生产冰箱、冰柜。”有老员工介绍。
北极花冰箱当时已成为国内冰箱行业的名牌产品。1989年,李书福这个26岁的北极花冰箱厂厂长,已经是一个实足的千万富翁。
冒险让李书福付出了代价。
1989年6月,国家电冰箱实行定点生产,民营背景、戴着乡镇企业“红顶”的北极花,自然没有列入定点生产企业名单。
后来,李书福离开北极花怀揣上千万元来到深圳,身份是学生。这是李书福第一次外出学习,到目前为止,他分别在深圳、上海、哈尔滨三地的大学进修学习过,他能说一口较流利的英语。
其实,现在国内冰箱行业的名牌美的与科龙,当时同样没有上国家的定点目录,但它们还是通过各种办法坚持生产了。这可能对后来李书福虽然没有取得轿车生产目录,却坚持要通过各种办法生产汽车是一个推动。
在深圳学习期间,因为装修宿舍,李书福发现一种进口装修材料市场前景不错。随即返回浙江台州,联合兄弟开始重新创业,生产这种材料。装修材料给李书福家族带来了巨大的成功,直到现在,这份产业每年还有上亿元的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