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网中国 综合新闻 2015年正值中国加入《保护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公约》30周年,也是“福特汽车环保奖”15周年。6月3~4日,福特中国和世界遗产杂志社带领专家和媒体团队回访了2013年“福特汽车环保奖”先锋奖得主——以个人之力守护丽江老君山滇金丝猴群达20余年的草根公益者张志明。
滇金丝猴,由于生活在滇藏接合部横断山区的秘境,行踪一直不为外人所知,始见于1871年法国探险家的披露,1897年才正式科学命名,之后多年无消息,故曾一度被认为已经灭绝。
与其他物种研究不同的是,对灵长类动物的研究有助于了解人类自身进化的路径:我们从哪里来,将要去到哪里?因为人类起源始终是科学史上的悬案之一。
一个个科学未解之谜,促使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任职的龙勇诚(现为中国灵长类专家组组长)走向大山,开始踏上了寻找滇金丝猴之路。在山里,龙勇诚有幸遇到了僳族农民张志明,这个猎人熟悉老君山的一草一木,山里那些给动物下的套子他都知道是用来逮什么动物的,也知道来自哪个村子。
老君山当地山民几百年来以狩猎为生,苦苦挣扎在生存的边缘。哪怕是时光到了2015年,依然指着陡坡上的薄田和放牧为生,月收入仅千元。
因为有狩猎传统,没有人有保护野生动物的概念。村民有啥猎啥,一只成年雄性“大青猴”有40多公斤,拉回来能吃上好几天,猴皮做成背小孩子的襁褓不怕尿也不会坏,骨架能当药材卖,是山民的生活来源,这个村民眼中的“大青猴”其实就是滇金丝猴。当山里的野生动物越来越少,张志明已然意识到不能再以此为生了。
整整五个月,龙勇诚和张志明在山上同吃同住,基本摸清了老君山地区滇金丝猴群的种群数量和活动范围,当时只剩下最后两群,共一百多只。从那时起,张志明放下猎枪,自愿成为滇金丝猴的守护神,这一守便是20余年。
在老张的守护下,老君山如今出现两支种群,数量达到300余只,占到全球滇金丝猴种群数量的约十分之一。每年种群增长量稳定在5%~10%之间,幼猴的存活率很高,很好地保护了这一基因库。
2013年,张志明以草根公益者身份获得“福特汽车环保奖—自然环境保护先锋奖”一等奖。他在接受颁奖时的那份腼腆没有挡住人们对他的好奇。究竟是怎样的热情和耐心让他在大山中与猴为伴20余载,获奖后,福特公司也希望进一步跟进获奖者的工作,以期建立一个长效的帮扶机制。
回访老君山
2015年6月3日,福特汽车“守望灵长家园”公益环保启动仪式在丽江举行,是夜由福特汽车(中国)有限公司传播及公共事务副总裁李英带队,一行12人赶赴老君山,回访张志明获奖后的金丝猴保护工作进展。
从丽江出发到老君山金丝厂有三个多小时的车程。约摸过了一半的车程,高速路被土石路替代。越野车一路颠簸,扬起漫天尘土,终于在一个多小时的折磨之后,车停稳在一个坡道旁。张志明的家就建在山坡上。他的家是个四面合围的简单庭院,这个家除了床、凳子、灶头,最奢侈的可能就算是太阳能热水器了。
张志明的家海拔约为2600米,利苴滇金丝猴保护站海拔约3200米,中间要走14公里左右的山路。一行人沿着多年前林场开辟的土路上山,大约走了小半路程,就开始进入无路的原始森林。这里所谓的山路似乎都是人走出来的,最窄的路只有四五十公分宽,旁边都是溪谷。在崖壁处,只能一个个排队贴壁前行。张志明在守护猴子的20多年间,每个月要上山15天左右,每天行走二三十公里的山路,还要背着几十斤重的补给。
与回访队同行的还有老张新招来的巡护队员。小伙子今年18岁,在村里的学校读到初中毕业后,有幸被招来做巡护员,进山一天林业局补贴一百元,这在当地已经是份不错的收入。他的同龄人因为在山里没有就业机会,都纷纷外出打工。
山间多溪谷,老张患有风湿病,要尽量避开涉水。进山的时候身上背着大篓装着补给,这成了涉溪的负担。龙勇诚在的时候,他会把大篓背在自己身上涉溪而过,让老张去别处找有卵石垫脚的地方跳过来。如今好几处溪流之上都建起了简易的木桥,老张说,那是用福特奖的经费请人来建的。山里人唯一的交通工具——摩托车也能在上面通过,方便运输物资。
找猴子也是个技巧活。一般金丝猴生活在海拔3000米以上,根据不同的时间也会有调整。冬季由于高海拔处日照充足,猴群反而会向山势更高处迁徙。老张一般会看林木中最高的树,猴子常常会待在那儿,还有就是看地上的粪便,通常当猴群迁徙时,粪便的排列方向能明确指向它们的目的地。
差不多徒步四个小时后,一行人才到达观测站。这是老张在山里搭起的简易小木屋,屋里有地坑用来烧柴做饭,清洗用的水源便是不远处的山泉。
观测站的边上新搭了一排小木屋,左右隔出八间。这是老张用福特奖的基金建成的,差不多花了十万。年轻的巡护队员们终于有了一张可以睡觉的床。窗户是拿塑料布糊的。屋顶异常简陋,木板之间有缝隙,可以看得到天空,如果遇上下大雨,屋内一定也是小雨。老张又跟林业局申请了两千元给屋顶盖上了塑料布,这才有了遮风避雨之所。
屋子里的电是不远处老张自建的“水电站”发来,但是只要看了电视,余下的电量便让灯泡微若烛火。
很多人无法理解的是,就为了几只茫茫山野中的猴子,为什么需要投入如此多的精力。龙勇诚给出的解释是,有两个物种很重要,一类是旗舰种,这一物种的生态学作用不敏感,但是能吸引眼球,大熊猫即属此类。另一类是关键物种,在生态系统中起到关键作用,滇金丝猴便属此类。一旦这些物种吸引公众眼球,引起重视,科学家们最真实的意图便是要保住这些物种居住的原始森林。如今滇金丝猴生活的老君山这一地区只剩下最后的一百万亩左右的原始森林,人类的活动还在不断破坏原始森林之间的走廊,猴群之间一旦割断联系不能“通婚”,近亲繁育会导致种群退化。保护滇金丝猴也是为了保护原始森林,更是为了保住人类最后的家园。
建立长效机制
龙勇诚从30岁那年进山找猴,今年已经是60岁,陪伴他一路的张志明也已六旬,渐渐地两位老伙伴不能再日日上山了。如今的观测站补充了12个巡护队员,平均年龄31岁,他们有不少是当地猎人的后代。观念的转变让年轻人开始成为这片原始森林的保护者,因为这里除了有滇金丝猴,还有不少濒危物种,但是他们的收入远比不过外出打工的年轻人。而如何解决这些环保组织自身的造血能力也成为回访中的一个焦点话题—如何让草根环保组织和当地山民都能从守护山林中获益,不再背井离乡。
2000年,福特初进中国时,在尚无一辆车销售的情况下设立“福特汽车环保奖”,这也是中国第一家由企业设立的环保奖,用于支持草根公益环保组织的发展,一做便是15年,资助了354个团体和个人,发放奖金人民币1810万。百年前,创始人老福特先生的宿愿是“为了更美好的世界”,他的曾孙,福特公司执行董事长比尔·福特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便在全球倡导环保,福特在中国的环保奖亦是其全球环保实践的一部分。
起初福特中国以一已之力做奖项的征集评选工作,但是多年下来,发现民间环保组织也就几百家,没见这一群体迅猛发展。获奖组织在得到资金支持,赢得声誉后也没有太多的壮大。环保是一个科学、系统、专业的工作,从爱心出发还得走向专业,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断层,引起了福特的重视。
2012年,福特委托NGO组织恩派对在册的环保组织的能力建设培训进行调研,了解需求。根据调研情况,双方开始启动绿色晋级的能力建设工作,由福特提供资源和资金,恩派提供NGO组织平台资源,针对环保组织发展的需求分阶段、分级培训。
初创期的环保组织给予小额资助和办公设施的帮助。需要进一步发展的组织则进入“绿色晋级”训练营,进行为期三天的封闭式培训。培训方式也不是老师在课堂上授课,而是激发灵感、改变意识。在北京训练营的项目中,学员的实践课之一是用半天的时间到大街上寻找公益导师,陈述企业发展困难,说服导师到训练营现场参加活动。
这些培训课在一二三线城市都将开办,甚至还会下乡,通过这一机会把草根组织聚集起来,交流成长心得。
除培训外,福特还设计了“导师计划”,在社会上征集公益领域的资深人士加入导师资源库,与NGO组织进行配对,给予4~6个月不等的辅导,或邮件或电话或面谈,陪伴式成长。这些导师不仅会带给他们商业知识,还会将广泛的人脉资源与其对接,帮助公益组织打开思路。
福特有很多员工都是各领域的专才,他们会根据自己所长加入导师资源库。同时福特也在调动供应商资源和广大的福特车主共同参与。李英便是其中的一员,向公益组织分享如何做大众传播。
导师和专家资源的引入对于草根组织科学发展很重要。在老君山项目回访后,担任了13年“福特汽车环保奖”专家评委的北京师范大学张立博士,决定将此前在西双版纳做大象保护的经验系统地传授给老君山滇金丝猴巡护队。
龙勇诚也计划在当地利用已有的田地开展滇牡丹种苗种植,解决当地农民的收入来源。他有意请老伙伴张志明带头做试点。牡丹籽可榨油,牡丹籽的外皮含有花青素,这些都是宝,一旦这些想法成立,当地农民就会有稳定的经济来源,山上的野生动植物也将获得休养生息。
虽然各个公益组织所处的环境和条件不同,每一家组织自身的造血能力不同,造血方法也不同,但是一个试点成功之后便可以成为其他人学习借鉴的思路。
恩派公益组织发展中心创始人吕朝曾这样说,公益组织的事需要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媒体和公民这五要素合力来解决,可能每一方都有气血不足的地方,但是合起来做最擅长的事便能显现实力。
“福特汽车每个部门都有三大目标,精良的产品,强劲的业务还有更美好的世界。”李英说,“每次开会我们都要想想为了理想我们还要做哪些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