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2016)
于公有高度,国际汽联(FIA)认证职业摄影师、编号FIA265。
于公有广度,从体育教师到全球50场FI世界顶级赛事,足迹天涯。
于公有力度,眼界决定思想,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影响未来。
车人于明。 世界上有两样东西,一样眼睛能看见:光影之间山水万物;一样眼睛看不见:思想、智慧、情绪,用心才能觉察。人的思想,天马行空自由做梦没有问题,但是能兑现梦想的人才是高人;
于明,能够自由自在地行走在自己喜欢的世界里,无疑是一种成功更是一场幸福!
2016年12月14日凌晨1时40分,于明的生命线在此刻印上了休止符。这一夜皓月当空,盈月无暇,265是他在国际汽联的注册号也是他不能进食的日子-265天。噩耗传来,亲朋好友无不为之惋惜,国际汽联、中国汽联、中国体育摄影学会等组织纷纷发来唁电表示慰问…回顾于明人生之路,一连串的符号虽然不能标注他的全部,但是可以让读者略知他的人生轨迹。
时代符号 - 知青
体育记者的符号
1990年,于明迎来了他摄影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机遇,第11届亚运会在北京举行。因为他摄影水平好工作表现优异,有幸进入大赛组委会,随后又调入中国体育杂志社工作。在他拿到调令的当晚,坐在马路牙子上一口气抽掉一包烟,思想勾兑着泪水,体育馆路八号,这是他新梦想开启的地方,这一年他40岁。
《车王》是一个符号更是一个标志
由于体制改革,中国体育杂志(英文版外宣体育月刊)要“断奶”。从1993年开始筹谋创办《车王》杂志,以小养大。1994年《车王》创刊号出版,从此于明的定位就锁定在汽车这个属性上。体育馆路九号国家体委体育科研所二楼的两间办公室做编辑部,编辑、记者、发行加在一起7、8个人,稿件靠手写、排版用剪贴,从黑白照片到彩色印刷,月月一期。从创刊号开始,不论是“内忧外患”还是各方神仙,一本杂志的影响力就这么展开。
1994—1997年,与央视体育部签约,于明担任制片人,负责制作《CCTV车王世界》电视节目,从平面到电视进入二维世界。中国汽联当家人齐金城十分看好《车王》和《车王世界》,此后便有了后几届香港-北京汽车拉力赛八千里路的全程采访,对中国汽车运动推广的献计献身,忠贞不渝。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采访,为《车王》更上一层楼打开视野。当年一代车王塞纳在比赛中去世的消息由《车王》通过新华社的好朋友张千里和驻巴西记者站征集图片,撰写专题,此稿引发国人开始对F1的关注,也是于明接触F1的初潮。此后与《时尚》杂志的深度合作,逐步向多元化发展,品牌影响力稳步提升。
汽车运动的符号
1998年9月,中国迎来首次承办世界拉力锦标赛(WRC)的资格,血管里流淌着“汽油”的于明更是兴奋不已。在编辑部召开专题会、创意会、安排一环套一环的采访报道计划,一个接着一个的邀请出访,《车王》走向成熟。更出乎意料的是在国际汽车拉力赛上《车王》要组建一支女子赛车队,媒体的力量再加上英国赛车手斯普瑞娜的高颜值、领航员是本刊记者徐守丽。众目睽睽之下,活跃在世界车队强手面前的这支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车队赢得出众的出镜率和曝光率。
能折腾的符号
于明是一位不甘寂寞的人,好主意、坏主意一个接着一个,杂志要想活好,单靠发行和广告是不行的。《车王》的卖点在不断转型,为北京国际汽车展承办组织文化主题活动;为国际使馆村打造“名车、名模、名苑”生活方式;为北京玫瑰园承办名车与别墅的主题活动,这些经典的策划和到位的执行,让《车王》红极一时。
F1注册记者的符号
墙里开花墙外香,去年我与老师在回忆起这几年的心路历程时无不充满感慨,有体制之限,也有种种原因,在《车王》蒸蒸日上的时候,负向问题也层出不穷。他是一位布衣斗士,他的人生充满了转折、起伏,他只有在亲人面前才能释放出内心的独白。2003年,于明辞去公职,全力投入F1运动产业长达10余年之久,体育摄影、研究汽车运动和未来汽车运动市场的发展成为他生命的主线。
F1到底有什么魔力会这样吸引53岁的于明?
于明说:“能把这辈子最大兴趣当成一种职业,自己是幸运的”。 FIA265这个代码是国际汽联(FIA)认证的职业摄影师代码,也是国内首位F1摄影师。也许在你眼中,于明只是战斗在体育摄影一线摄影师,要知道,成为一位官方认可的职业F1 摄影师究竟意味着什么?成为一名职业F1摄影师,必须全年跟站不少于14 站(正常情况下全球每年18 站);每站单次申请证件时,需提供刊登在正式出版的杂志上F1作品不少于20 幅;按每站费用4万人民币计算,全年18 站就是不低于人民币80多万元的成本。
从F1到∞无穷大
如果F1带给于明的启发用数学思维做一个定量的话,那么这个符号是∞无穷大。于明之所以痴迷于这个拍摄题材,并不是因为仅对赛车的喜爱,而是源于对F1赛事严谨的组织体系和成功的商业运作模式及对挑战极速的热爱。这个高高在上的西方人的游戏,目前国人能触及到深层运作的人几乎是凤毛麟角,F1是赛车界最顶级的高科技产物。F1 赛场上有许多记者的禁区,一方面是为了安全,一方面是技术保密,他的∞无穷大证件全球也只有42位摄影师获此殊荣。
记得前几年有一次在北京金港汽车公园BMW(宝马)组织的一次民间体验赛中,久经战场的于明被保安“绑架”出局,这也成为一个“滑稽”的案例。
赛事专题作者查理这样写道:“从最初的默默无闻到今天成为法拉利的钦点摄影师,数十年如一日的勤学苦练,让摄影师于明在F1赛车这个欧洲人的游戏里赢得了一席之地”。
于明绝技-慢速拍高速
摄影这个行业的门槛越来越低,摄影技术越来越普及。然而,成为一名真正的摄影师却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简单。从对器材的完全了解使用,到美学、光学、色彩、构图、提前量均要有深刻认识。敏锐的新闻触觉,吃苦耐劳的强健体魄;再加上对电脑、通讯设备和后期处理素材的能力都缺一不可。由于每个赛事场地环境有别,气候多样,竞赛规则、车队、车手等背景知识都要了解,这些均需要十分漫长的实践积累,成长的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从胶片相机到数码相机,赛场上的“追风逐鹿”和“孤岛独侠”,30年磨一剑。超低速慢门拍摄高速动体,他敢用1/10秒拍MOTO GP、1/30秒拍赛车事故,于明练就的慢门摄影作品可以“举重若轻”。即便是操控几十公斤重的“武器”,也能做到全身放松洞察秋毫,扑捉瞬间。于明摄影技术独门秘籍:靠磨牙掌握时间,夜战时“听声辩位”。
于明摄影术修炼法则基本上要经历五个阶段:
1. 首先,要达到焦点清晰、曝光准确、构图合理。
2. 接下来,就要尝试在横向追随时也做到以上三点。
3. 第三个阶段则比较复杂,国内的大部分摄影师都停留在此—来向、去向、仰拍、俯拍、S弯等各个拍摄角度下都达到这三点要求。
4. 第四个阶段是能应对突发事件和特殊现象,这需要对该运动有深刻了解和充分准备。
5. 终极目标是能拍摄现场广告。能在F1赛场上做广告的都是全球屈指可数的高端客户,摄影师只有对自己使用的器材、拍摄目的、工作环境都非常了解,才能满足他们提的各种刁钻要求。
法拉利式思维成为于明的另一个符号
法拉利可以说是F1的代言,全球61场比赛只有这个车队是全程跑完。在F1赛场上摸爬滚打这么多年,于明深深地明白能成为法拉利的摄影师既是一份荣誉,又是一份考验,唯有付出更大的努力,才无愧于这份资格和认证。
车人于明(文/蓝河)
“应该说,于明对汽车运动的研究远胜于他对摄影的研究。
虽然在人们的眼中,“大炮”加摄影背心加蓬松的一头自然卷发已经成为于明的“标准配置”,但是了解他的人都知道,他是借摄影之由深入汽车运动,了解汽车运动。多年的积累,他已经由一个普通记者修炼成了汽车运动专家,他许多关于汽车运动的发展以及实践的相关理论和看法,一直受到业界的重视并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没有对汽车运动核心价值的理解,就拍不出表现汽车运动精髓的作品。内行人都知道,欣赏于明拍摄的赛车作品时,你除了能感受到极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之外,还能感受到一种特殊的韵律美,此外,还能感受到一个强力的画外音——商业价值。因为,于明一直以来都在尝试用自己的视角和摄影作品努力地传递给人们:汽车运动既是体育又是商业,汽车运动商机无限,中国发展汽车运动必须要走国际化道路,更要走商业化道路。
说句实话,要想用600mm镜头加上2倍增距镜抓拍到平均时速超过300公里/小时赛车上的赞助商标抑或车手的眼神,也绝非一朝一夕的功夫,其难度想一想都能让人揪光头发。仅凭这一点,于明在车圈里的“中国动态摄影大师”之称号当之无愧。
汽车运动是道,动态摄影是术,道与术,孰轻孰重?不言自明。因此,我想还是称他为:车人于明!”
符号“鸟人”
2014年3月13日,他因为肝癌再次接受手术治疗,医生对于明说:“你只有10个月的时间了“,这份生命的通牒,于明再一次用顽强的意志创造着奇迹。被爱”封锁“后呆在家里的他如猛兽入笼,但又没有办法。阳台上前来捕食的麻雀吸引了于明,驿动的心始终视“摄影为命”,他认真观察麻雀的习性,在阳台的护栏上搭建平台,与麻雀“交朋友”买小米行贿,把拍摄赛道上的速度与激情,通过镜头捕捉禽鸟展翅戏逗的画面,爱意浓浓。
慢慢被美食喂熟的麻雀也开始用舞姿回馈大师的恩赐,鸟儿舞姿动人,一组组无与伦比的于明”打鸟“摄影作品通过微信传遍大江南北。同时成就了于明“鸟人”的美誉。
2015年12月5日,著名体育摄影家、中国第一位F1摄影师于明摄影作品“天地—于明摄影展”在北京五棵松摄影器材城举行,64岁的于明不经意间的再次绽放,关于“打鸟”的心得,于明这样说:“注意眼睛,在取景框里我的眼睛与麻雀的眼睛可以久久地对视着,心里那个美“。
癌症符号
这个谁都厌恶的词汇就潜伏在身边,梦想再伟大也不敌小细菌的裂变和繁殖。
在于明的生命终点线前,陪伴他时间最长的人是妻子、女儿,以及少数的几位被他允许探望的友人。他的风格就是这样,不愿打扰他人生活,哪怕是在最困难的时候。坚强的性格与宁折不弯的个性支撑着已经无力的身体…在他弥留之际最后的嘱托是:希望妻子和女儿能安好,一切从简,由你们安排,要是能再多活几年该多好,那一天到来的时候,我希望平静的离开。”
2016年12月14日凌晨1时40分,这天的夜晚明月浩荡,干净的没有一丝云彩,您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早上7点杨姐发微信给我:“张新平于老师今日凌晨一点四十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是依旧害怕这个噩耗到来。于明病重期间,单位、组织和许多关心他、爱他、需要他的人想尽办法在打探他的信息,想来看看他,都被他和杨姐婉言谢绝了。一方面医院有要求,另外他不愿意给别人添麻烦。
于明老师虽然已经离开了我们,但是他的职业精神仍在延续,他为中国赛车运动的推广和传播殚精竭虑。我们通过他的作品不止可以发现思想和美,更希望以此引导国人重视F1的商业模式和未来市场!
恩师走了, 痛心而伤感,亦师、亦友一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