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放辉博士在工作中取得三十多项通用汽车技术革新奖励及多项美国专利, 发表二十余篇专业论文,他和他的团队建立了一整套汽车动力总成分析方法,,这些方法成为了通用汽车产品研发规范并且广泛应用到了通用汽车的产品中。为公司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是通用汽车最高技术成就奖的获得者。
他还是ASME、STLE、SAE 会员,摩擦学引擎分析专业杂志审稿人,多次学术会议组织者。同时也是美国西北大学机械系摩擦学方向研究生管理委员会成员,美国普度大学机械系博士生答辩委员会成员,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石放辉博士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曾任通用汽车华人协会会长、现任北美汽车华人工程师协会会长。
关于新能源汽车,最近这几年,我不管是在美国还是回到国内,从媒体上,从业内朋友那里听到的,都是这个最敏感、最火热的话题。我想说的一点是,据现在的估计,新能源汽车到2025~2030年,市场份额会达到5%,而剩下的95%仍然属于传统汽车。
从节能减排的角度上来看,传统汽车的发动机也有很多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和余地。所以说,我们用巨大的资源去投入到一个5%市场份额的产品里面,我觉得还是需要斟酌一下。
在美国,当然有明显的政府导向,但是各个汽车公司也有自己的的发展战略。首先它是以市场为基础的的,人们必须接受这样的消费方式才可行。所以该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面,即制订全方位一揽子的发展战略:包括中长期、短期,各个技术层面,例如直喷增压、混动、纯电和燃料电池等。 技术发展既要有前瞻也要有探索。
如果我们就主攻纯电动,一旦过了十年十五年之后汽车技术发展轨迹发生变化,或者纯电动新能源的一些关键技术成败不是我们现在预计的这样,那整个国家、整个行业就会有一些损失。
所以,我非常高兴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已发展到现在这样一个在世界上较为领先的状态,但是也不需要一提汽车就上下必谈新能源纯电动,我觉得这其实也是一种误区。
中国汽车工业和美国、德国相比,很显然是处于完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管是一个企业,还是一个产品,发展都会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当市场在飞速爆炸的时候,进入这个市场的时机是最重要的,而不是技术最重要。如果说进入这个行业的时间非常早并且坚持,怎么说你都有很多机会。我们中国汽车工业开始腾飞到现在差不多是十几年的时间,跟美国100多年来比的话还是很短。这十几年属于第一阶段,市场飞速爆炸的时候企业进入,强调的就是一个“快”字。
第二个阶段:当大家都进入这个行业后,市场开始走向平稳,仅凭快已经不顶用了,必须拼的是技术。从我们国家的自主化品牌角度来讲,我觉得非常重要的是要完善一个金字塔,即OEM下面是各级供应商这样的一个牢固的金字塔体系。必须有自主品牌的零部件,自主品牌的动力总成,才能谈到有自主品牌的汽车。这一定不是自上而下的过程,而是个自下而上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这个过程是个漫长的,需要耐得住寂寞,需要攻坚的。 政府、企业还要加强重视,加大投资。”弯道超车”的提法对汽车这样大的一个基础工业来讲是需要慎重的。在美国,第一个阶段已经远远过去了,第二个阶段也已经进入非常长的时间。
第三个阶段:大家技术都差不多了,最后拼的就是价格。当开始拼价格的时候,这个产业实际上就已经慢慢走向夕阳,很多公司不愿意单纯拼价格,会选择离开这个产业。
汽车产业这么多年一直很有竞争力,是在拼技术,还没有完全走到技术水平都接近只拼价格的那个程度,所以中国的汽车产业我认为走到了第二阶段,要拼技术,而且是自下而上建立牢固金字塔结构的过程中。
我们来看一下中国车企当然包括零部件车企业走向海外这个老话题。 美国的汽车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已经走向海外很长时间了,很多有名的公司都在中国有合资企业。2009年美国金融危机,汽车产业受到很大冲击,它的产能也进行了一定调整与缩减。随后汽车行业开始迅猛复苏,在这个过程中,它的产能有一定真空,有一定能够进入的可能性,而且美国的整车零部件体系是相对最为开放的。 反观中国正好相反, 前十几年的井喷状态开始放缓,汽车产业里面的零部件供应商投资过猛,现在有一定的产能压力,需要找到海外市场。现在不仅是要拿自己的市场换别人的技术,而且也要出去争市场。
争市场有两个方向,一个是东南亚、俄罗斯、南美洲,还有一个方向是去美、日、德。只有进入高端市场竞争,形成竞争力,回来我们才能在国内与全球车企在技术竞争中站稳脚跟,也可以在下一次中国汽车行业可能再次井喷的时候有技术和资源的储备。所以走向海外是必须的一步,当然不可能一帆风顺,但是越早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