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行见 > 见车展 > 返回

大陆集团:IT企业进入汽车行业,安全方面积累太浅

发布日期:2016-05-13 19:14  作者:张宏利   浏览次数:8362

车网中国 综合新闻 从一家零部件供应商谋求转型为“一体式互联”的科技厂商,德国大陆集团在本次CES Asia上提出:传统汽车行业面临的安全问题,需要深度的积累和不断实践来解决,而这方面恰恰是互联网企业的短板之一。在现场,智驾君还就车企和供应商在智能驾驶时代的责任问题提出疑问,大陆集团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睿凡给出了大陆集团的态度。
 

智能驾驶时代,主机厂和供应商应该怎样承担相应的责任?又做出了哪些努力?
 

在5月11日开幕的CES Asia上,德国大陆集团展示了在智能车和车联网方面的技术解决方案。被大陆集团称为“一体式互联”的主打概念,强调智能设备要能够接入汽车,并且能够自由使用APP。除此以外应该能够实现驾乘人员之间、车与车之间、车与道边设施、车与云端的互动。
 

大陆集团预计,预计到2020年将有75%的车实现互联和自主上网。此次展出的解决方案,就是基于大陆集团对于未来车辆形态和运作模式的预测。
 

具体来讲,“一体式互联”包括有形的服务和无形的服务,“有形”的是技术和设备,大陆集团的ADAS系统,能够使得动力系统能够根据前方路况,预见和优化出行方案。通过一体式互联,可以使得车辆更加经济、舒适,并且在交通管理上,也使得交通更加流畅,减少堵塞。
 

另外一项被称为“影子秘钥”的技术可以将智能手机的按钮作为虚拟钥匙,利用近场通讯模块,使智能手机实现虚拟钥匙功能。同时,得益于在汽车领域的经验,虚拟钥匙通过模块化设计,可以实现即插即用,以及达到更高的安全性。
 

除了ADAS、虚拟钥匙等汽车安全方面的技术,大陆集团还带来了“智能玻璃控制”和曲面中控屏这样的“黑科技”。
 

智能玻璃内嵌薄膜,可以实现无级式的调暗或者可通过智能手机远程进行薄膜状态的调整。在停车状态下可以完全调暗,行车的时候可以根据太阳位置、阳光照射角度调整侧窗、后窗、前挡风玻璃的透明度。据测算,采用智能玻璃,车辆每千米二氧化碳排放量可降低四克。曲面中控屏具有压力感应、触觉反馈功能,而且可以识别车主的手势,使车主通过手势来实现控制。
 

以这些“有形”的硬件技术为基础,大陆扩展到了被称为“动态电子地平线”的车辆行驶技术。通过分析云端所提供的数据,掌握包括交通堵塞、道路施工、弯道后的情况等第一手资料,使得汽车可以提前预见道路状况,并且进行驾驶优化。
 

通过动态电子地平线和主动式的联网管理,汽车可以实时进行动态调整,从而减少油耗。根据计算,该技术使用可以使得汽车油耗降低3%到4%左右。动态电子地平线可以提前采集交通信号灯变化的规律,以及前方道路在进行施工等信息,从而帮助汽车来判断加速还是减速,或者滑行,而且在HMI(人机界面)上,也可以全面地上将上述数据第一时间反馈给车主。
 

在“动态电子地平线”调整下的汽车,如何界定发生事故或者失误的责任?大陆集团又以什么角度看待这方面的争论?
 

智驾君就这两个问题请教了大陆集团中国区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康睿凡博士。
 

康睿凡说:“我们正在将以往140多年来在安全方面的积累应用于汽车新功能开发上。一些进入汽车领域的IT企业在安全性方面积累的经验非常浅,它们在安全性方面会带来挑战。”
 

“如果出现网络性的问题,一般来说主机厂可能会担负相关责任,这取决于问题产生于哪个环节。以ESC(电子稳定性控制)为例,系统可以采集踏板动作从而实现自动制动,它需要百分之百可靠, 99.9999%都不行。”
 

“大陆集团会确保我们的系统和零件百分之百可靠,特别是传感器,如果一个传感器不能达到百分之百的可靠性,就要用两个传感器,这可以确保整体安全性大幅度提高。如果是双传感器都出现问题,则必须要系统立刻给出警示。”
 

25年前,大陆集团转型机电一体化,从 ABS到ESC解决方案,初步涉足汽车电子领域。面对智能技术的第二波浪潮,大陆集团认为25年前开始的机电一体化就是为自动化驾驶服务。而大陆集团认为,在自动驾驶之后的第三波浪潮是数字化服务,为中国这样数字化前沿的市场提供服务将是他们未来的目标。
 

对于在汽车行业技术积累尚浅的IT行业,大陆集团持一种开放合作的心态。康睿凡说:“包括Google、Facebook这样的美国互联网企业,以及不断成长壮大的中国IT企业,像腾讯、百度、华为等等,都是我们希望合作的对象。对大陆集团来说,我们力求与全球IT行业巨头实现合作,特别在中国要实现双向互补。”
 

这也是大陆集团第二次参加CES Asia的原因之一,与IT企业,包括新晋造车者们合作,在今后也会成为传统供应商实现转型的新景观。而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不仅是整车厂,也不仅是IT厂商和供应商,事关安全的责任划分与承担,包括技术的变革与完善,都将是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话题之一。

上一篇:购车有原则 哪些安全配置是必要条件?

下一篇:汽车安全设计自动防故障功能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