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网中国 综合新闻 这是一篇有关汽车安全、回应那些喷子的文章,同时也希望其他朋友能从中了解到一些新的东西。上一篇关于安全的文章,获得了很多关注,之家的评论达到了8000条,足见网友们对于安全的重视,但是我想说的是,很遗憾,大多数人没有认真把文章看完,一看到说到日系,一看到说到安全,一看到予墨说“不要说日系不安全”,部分网友的反日情绪就暴涨。
如果大家仔细阅读我的那篇文章,就能够了解,予墨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既然大家都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和兴趣来好好阅读,那么予墨就在这里为大家做个总结:
第一,用车身覆盖件钢板厚度来判断安全不安全,不靠谱;
第二,对于我们全体,安全意识的重视和宣传非常重要;
第三,主动安全配置,大家在选车的时候要更加关注。虽然这些配置目前还不是标配,但如果我们都去重视它,车企为了赢得市场,也会加大装备它的力度。
总结完,予墨再来说说理由,有兴趣的可以继续往下读。
汽车安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各种影响因素只是其中一点,而不是全部。而以系别、单个因素来判断车型的综合安全性能,这本身就更是一种误区。就像以区域来判断人的素质,什么河南人咋的、广东人咋的、湖北人咋的,这难道靠谱吗?你或许会想想自己接触过的人或事,会觉得有点靠谱呢!那么我只能说,你已经失去了交到一个河南、广东、湖北朋友的机会。而且你在今后的生活中,也有可能会遇到一个山东、吉林、四川的人渣。
与汽车安全有关的因素有哪些?人的因素下面说,先只讨论车。车身覆盖件(表皮)强度、车身结构件(俗称车架)的强度,它们的结构设计,车辆的制动是否能够稳定有力,动力标定是否平顺,方向是否精准,安全气囊有或者没有,事故中能不能及时爆出,方向管柱在设计时是否有溃缩能力,是不是有ESP,如此等等。
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分析问题也必须要分清主次。这些因素里,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就大家最为关心的钢板厚度而言,覆盖件和车身结构件谁最重要?当然是车身结构件。结构件的设计目标除了承重,就是为了安全的。覆盖件是用来实现安全的吗?放在五年前、十年前,或许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今天,绝不是。
要说起作用,覆盖件最多起到的是在轻微碰撞中对车身结构件的保护,避免小事故就要修车身结构,而不是对车内驾乘人员的保护。实际上,从行人保护的角度,覆盖件要越软越好。但为什么不是这样?真是这样,一个石子、冰雹打来就一个坑,那用户也不会买单。所以,软到什么程度,既能够满足对车身结构和行人的保护,又能够满足使用需求,这中间的平衡,是车企要做的事儿。
某款车型的车身结构图,谁见过有车企说,我的覆盖件厚更安全么?
回到车身结构件,设计它,就是要为了保护车内人员的安全。但是,判断车身结构安全的保证,也是系统工程。
车辆在进行安全设计时,要用计算机模拟碰撞测试,看看在碰撞测试中哪些地方要受力,受多大的力,然后以此来判断用多大强度的钢材,钢材要用圆的还是方的,钢材要设计怎样的加强筋,进一步提升成型之后的强度。是选用多大强度的钢板,用多厚的钢板能满足要求。
这里予墨必须要强调,我们日常看到的诸如1600mpa的强度,是指材料的拉伸强度,不是指成型件能够承受这么大的压强。所以,不要把这些高强度钢材的数字和使用比例,和高安全性之间打上等号。打个比方,同一款车,A柱可以用2毫米厚、800mpa的材料,也可以用1.5毫米厚,1200mpa的材料。只要最终成型件的强度满足设计需求即可。如果成本能够消化,车企宁愿选择用高强度材料,这样能够实现减重的目的,而减重就能够带来油耗和排放的降低。而现在之所以比例还不高,主要受制于成本。
说到减重,再说说重量。有些人觉得车子越重越安全。这有一定的道理。在碰撞中,轻的车辆将会承受更高比例的动能。
但是,车重与汽车发展轻量化的方向又是相违背的,车企希望通过加强结构强度来保证被动安全,而不是通过减重来降低碰撞中分担承受的动能。很多人说日系车轻,这确实是它们的共同特点。但是大家也不要忽视,德系、美系,也都是往轻量化的方向上走。
所以,用厚度、重量等来判断一个车子是否安全,这能靠谱吗?就像去解一个x+y=z的方程,你能说x越大,z越大?
那么,安全性到底应该怎么看?在我看来,即使以我对汽车安全的认知,抱歉,我买车的时候不怎么看被动安全方面的知识。安全很重要,但是目前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安全评价,都只能是参考。如何确保我的安全?两点:从培养自身好的驾驶习惯做起,买车的时候关注车辆的主动安全装备。这两条,都是为了防患于未燃,避免重大涉及生命的事故发生。
谁上我的车,不管前后排,我都要求系上安全带。不超速,不闯红灯,不开赌气车,并线提前打转向灯,高速上不长期占用超车道,国道上时刻保持对货车保持警惕,离它保持在安全距离。
这些驾驶的好习惯,予墨总是努力的去做到,即使被人骂我开车肉,被人加塞,也不想因此而改变。但是,还有很多人知道或不知道,做到或做不到。交通安全意识的普及,应该是车企社会责任感的一种体现,也是避免交通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不管是日系、美系、德系还是自主,谁做这事、做得好,予墨就会点赞。
我买车看什么配置?被动安全装备和技术也看一些,但更多的是关注主动安全装备。主动安全装备,能够在我大脑开小差的时候,尽量帮我避免交通事故。
有一次我开着测试车过转盘,刚进去,一辆车从左边冲进来,我完全没看见,测试车自己来了一次紧急制动,避免了一次碰撞。看着那辆车呼啸而过,我才明白过来是怎么回事。
自动制动只是主动安全装备之一。大家耳熟能详的ESP,也是非常重要。它能够在关键时刻保持车身姿态,避免车身失控。在欧洲这已经是标配,但国内还没有。但如果大家买车,都非装备ESP不买,那不用政策,这项功能很快就能普及。车道偏离预警,在高速上的作用很大,尤其是疲劳的时候。还有因为侧方车在盲区内看不见而并线造成的事故,现实中也非常多,盲区监测的作用也很大。
欧洲碰撞标准中,主动安全已经是必考项目
在我看来,这些主动安全装备,当然应该是大家在买车时关注的重点。在自动驾驶到来之前,越来越多的主动安全装备将被应用和普及,这是不可逆转的趋势。我以日系举例,不是说日系就一定很棒,德系、美系也有很多车在逐步装备它。为啥大家就看不见我说这句话呢?
最后说说爱国,没兴趣的可以到此为止了。
予墨是从自主车企走出来的,先后在比亚迪、奇瑞和吉利做过研发,虽然离开了车企从事媒体职业,但对于自主的关注不比很多自称爱国的朋友差。
但是,爱自主并不是一味的吹嘘和追捧,在厂家看来,这是对它们好。但是在我看来不是,自主有牛X的地方,予墨不会说你不好,自主做得不好的地方,予墨也不会回避。以客观和公立的态度对自主做出分析和评论,我觉得这才是对自主的负责。
那么,对其他派系难道不是这样吗?对它们的公正评价,不仅是对车企负责,更是对广大网友和汽车用户负责。
予墨还想聊聊几部电影。
在布拉德•皮特主演的电影《狂怒》里,有两个镜头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在德国家庭那温馨的一餐饭,皮特见德国士兵必杀,但它却不会对德国平民下手,反而去保护他们。而那位可爱的德国姑娘,最后死在了德国人的炮弹之下。
罗根•勒曼扮演的诺曼
还有一个镜头,影片的最后,罗根•勒曼躲到了坦克下面,一个德国士兵看到了他,但是并没有开枪,也没有喊出来,视而不见放过了他。罗根•勒曼后来被视为幸存的英雄,但在回归的旅途上,他目不转睛的看着车窗,此时他脑子里想的,一定不是为幸存而侥幸,也不是德国人有多可恨,而是——为什么会有战争?
在另外一部战争电影《战马》里,交战双方为了救一匹马而放下仇视,共同为了这匹可怜而无辜的马儿解下铁网。他们解救的不是这匹马,而是身处战争中的他们自己。
实际上,很多欧美的战争电影,都有这样的场面和用意,比如阿德里安•布洛迪主演的《钢琴师》,再比如著名的《辛德勒的名单》,在描写战争残酷的同时,不是在描述仇恨,而更多的是在刻画人性,提醒人们战争的残酷,而不是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请记住,在战争里,没有赢家。
所以,再最后一句,呼吁理性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