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是常年从事文字工作的人,也不一定能将中国的文字把握得十分精准,尤其是现代汉语演变得越来越“简约”后,我们突然会怀念起古人用词的精致与细腻。
例如: 潭、湖、涧、渊、池、淀、泊、泽、湫、泡……这些表意的象形文字对于我们来说每一个都认识,但很少有人能说清楚它们之间的区别,大致可以认为,它们的存在都是为了称呼“一摊水”!
而古人则不肯那么敷衍,于是将许多地名这样起——玉渊潭、青海湖、弘农涧、长渊、滇池、白洋淀、罗布泊、云梦泽、大龙湫、月牙泡等等。即便这样,其实我们还是漏掉了用来表示湖泊且旅行者们越来越关注的一个词——错,例如:纳木错;与此同时,我们也不断地包容着人造出来的湖加入这个行列——水库,例如:千岛湖。
在地理概念上,我们已经把以上所说的很多定义合并了,将陆地上洼地积水形成的、水域比较宽广、缓流的水体均称为“湖”,而湖光山色一词的存在,就表明了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少不了对湖景的欣赏、对湖鲜的品尝,甚至对环湖旅行的热衷。
还记得在6 年前,全程领航的“环越珠峰”车队到达当雄后,前往中国科学院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简称纳木错站)采访,当时的康世昌站长就介绍了他们坚守在这片圣湖边的使命与职责。由于近些年对环境的保护,使得植被覆盖情况逐渐变好,在小气候的作用下,当地降水量也不断增加。
截至2014年,色林错的面积已经超过2400 平方公里,一跃成为西藏面积第一大湖,同时纳木错为西藏水量第一大湖。除了自然环境的调节,也有一篇来自微信公众号“青藏科考”的呼吁,它向游客们提出了警示——随着旅游热的日益剧增,客车产生的大量尾气污染和游客随意丢弃垃圾对环境造成破坏,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呼吁所有的旅游者,不要丢弃任何垃圾,给我们一个干净、无污染的绿色圣地。
无论湖泊的成因、地质的变化,还是现代化建设、人类生存活动的需求,一片生机勃勃的水域总归会带给大家赏心悦目与怡然自得。它不仅是今天我们人类的财富,更是明天多样生物繁衍生息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