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逢冬奥 系列十一 “黑科技“
发布日期:2022-03-14 14:02 来源:车网中国 作者:张新平 浏览次数:8578
喜逢冬奥 系列十一 “黑科技“
车网中国 专题 作者:张新平
技术进步推动文明进程
本次冬奥场馆不仅是竞赛与观赛的重要场域,更是当代先进科技力量赋能冬奥赛场“中国智慧”一个窗口,带有中国文化色彩的“雪如意”“冰丝带”“水冰转换的水立方、冰立方”,充分展现了科技奥运与人文奥运相融互鉴的新图景。
在国家速滑馆建设中,首次将二氧化碳临界制冰技术应用于速滑场地筑冰,实现了碳排放几乎为零的绿色制冰效果,打造出一条世界上“最快”的“冰丝带”。
自主研发的首台“变形金刚“的雪蜡车,是“冰立方“里的消毒机器人。
张家口云顶乐园占地100平方公里,夜晚温度可达零下40度,智能哨兵机器人,能自动精准判断入侵者的类别,并将监测到的情况或入侵者的行踪轨迹上传至后台的指挥中心,有效提高了安保工作人员效率,确保冬奥会的赛场安全。智能哨兵机器人,运用了中科智云自有的领先识别算法,反入侵技术背后是中科智云自主开发的X brain平台所拥有的核心自学习框架算法,能够分辨低特征差异,解决防攻击,防伪装、稳定性问题,可以解决传统AI负能模式。已有13台智能哨兵机器人日夜坚守,发挥着相当于200个警卫的安防力量,监测距离超过15公里。
北京冬奥会人工造雪系统,采用目前世界最先进的高效节水人工造雪设备和智能化造雪系统,能够根据外界环境动态保持最佳造雪效率,节约用水,并通过对气象等情况的实时监测,选择在最适宜的条件下启动造雪机,避免造雪浪费水资源。
国家雪车雪橇中心“雪游龙“采用“毫米级“双曲面混凝土喷射,及精加工成型技术,1.9公里的赛道,一次性喷射浇筑成型。头盔需要在高度异行的曲面上加筋,每一簇曲筋涉及几百个设计变量。在头盔的材料方面,科研团队选用了碳纤维、玻璃纤维、弹性体三种成分合成的新材料,在保持冲击韧度不变的情况下,头盔的刚度提高了4倍,拉伸强度提高了3倍。“快、护、暖、美“科技助力打造冬奥健儿战衣。综合减阻设计、高科技防切割面料、主动加热技术…一切只为让运动员在冰雪赛场上更快、更强。
赛时将实现所有场馆100%使用绿色电力,建设场馆全部满足绿色建筑标准,赛事使用的清洁能源车辆占比为历届冬奥最高,氢能大巴每辆每行驶100公里可减少70公斤二氧化碳排放,相当于14颗普通数目一天的吸收量。
我们的气象预报将精准到每一条奥运赛道,每一个小小的数据都有千钧之重。高标准的要求为比赛顺利进行,减少比赛差错提供了良好保障。
身披“瑞雪迎春“涂装,可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拥有高铁5G超高清演播室,智能媒体车厢,滑雪器材存放区,高铁移动主题邮局,无障碍设施的新型奥运版复兴号智能动车组,飞飞驰在我国首条建成投用的智能高铁,京张高铁上,大年初四起,让我们一起见证北京冬奥。
奥运会的几个比赛场馆都是满满“黑科技“,国家速滑馆“冰丝带“采用世界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型索网屋面,简而言之就是用钢量仅为传统屋面的1/4,突出一个字,省。
今年的冬奥有很多亮点,尤其是怎么把水变成冰,在很多科技的方面让大家看到了真的中国,尤其是从08年当时候大家看到的水立方,这已经是非常的漂亮了,没想到14年之后水立方居然还可以再升级,它可以变成冰立方。当年在水立方产生了42枚金牌,在今年冰立方会有三枚金牌。
应该说全世界首座可以冰水转换的场馆,一定很好奇吧,陈金龙是拿来办奥运游泳池的,好这种场地如何在冬天的时候呢,就让它水变成冰,到了夏天再把冰变成水。
2008年北京奥运标志性场馆,水立方这回变身冰立方成为冬奥史上体积最大的冰敷场馆,更是世界手作水冰转换的奥运机场馆,简单来说,水立方变冰立方就是把泳池变成冰面,首先把水抽干,接着在泳池内搭骨架,并且要确保场地能承受重量以及耐震,另外还要增加制冰系统,除此之外如何维持也很重要,冰受阳光照射的会产生弱化现象,而因为现在这个火柴这个遮光主要的目的是,低温低湿宾利房,建筑表面由大大小小的气泡构成,在这些气泡上使用了特殊模材,就如同为冰壶场地挂上窗帘遮阳,防止冰面快速融化水立方作为游泳跳水等水上运动项目的比赛,场馆环境高温高湿变成冰的一方提供冰壶比赛使用环境,必须低温低湿,所以湿度温度的掌控相当重要,比赛用冰不能融化场边,观众又不能感受寒冷,一个赛场温度必须分区控制,在比赛的时候,赛道冰面的温度要达到零下8.5℃,而在看台上温度要达到16~18℃,温差相差25度左右,这就需要用到我手边的这样一个蓝色的布袋传风系统,通过它可以源源不断的向外输送冷风来确保比赛的环境不受影响,
北京冬奥会还新建了一座冰上竞赛场馆,就是国家速滑馆,它也被称为冰丝带,之所以得名冰丝带,是因为这座场馆的外部由22条丝带造型,曲面玻璃幕墙环绕好比速滑运动员冰刀滑动的痕迹,同时22也代表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举办的时间,作为速度滑冰项目的比赛场地,冰丝带采用了先进环保的制冰技术打造最快的冰。在这里汇聚世界顶尖好手,共产生14枚金牌。
在北京城区的西部,有一座百年工业遗存和现代文化奥运元素相结合的园区,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多次盛赞这里是城市更新的典范,鸟瞰首钢园与四座冷却塔遗存交相辉映,是北京冬奥会新建的竞赛场馆,首钢滑雪大跳台,是北京赛区唯一进行雪上项目比赛的场馆,164米长的赛道最高点60米,厚厚的积雪均匀覆盖在滑道表面,高颜值的大跳台设计理念源自敦煌壁画中的飞天造型,所以又被称为“雪飞天”,从侧面看去又像是一只灵动的水晶鞋。北京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和自由式滑雪大跳台两个项目的比赛共产生4枚金牌。这两项比赛考验的是运动员在腾空过程中如何完成各种具有观赏性的高难度动作,很多观众朋友们熟悉的中国选手谷爱凌就在这里向金牌发起冲击。
首钢滑雪大跳台还创下了几个世界第一,它是冬奥史上第一座与工业旧址结合再利用的竞赛场馆,同时也是世界上第一座永久保留的滑雪大跳台场馆。北京冬奥会后这里将成为专业体育比赛和训练场地,并面向公众开放。作为东道主,中国准备好了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一起向未来”。
北京首都体育馆承担速滑和花样滑冰两个大项的比赛,这两个项目共用一个场馆,对冰面需求不同,冰面转换的温度、软硬度都根据项目的要求进行调整,因此冰场转换成为了首体两场比赛之间准备工作的重中之重。首都体育馆内花样滑冰的训练正在进行,场馆外工作人员正在准备短道速滑比赛所需要的场地器材,短道速滑一共要更换38块防护垫,每次上场之前工作人员都会仔细检查安全防护垫,从仓库到场馆内有一段距离,每隔一段时间就进行一次保洁,运动员对这个冰面清洁度要求特别干净,为提高效率每个防护垫都有一个编号,这样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编号快速准确的找到每块垫子的位置,短道速滑所用的防护垫比花样滑冰厚,因为短道速滑运动员在比赛中可能出现碰撞摔倒的情况,为了更好防护,避免运动员受伤,防护垫摆好之后还要用黄色的绑带固定。花样滑冰和短道速滑的裁判席所在的位置也不一样,所用的设备也不一样,在场地换防护垫的时间规定是半小时,但是经过测试赛的演练,工作人员的效率能提到23分钟之内,高标准、无差错完成转化工作。这样可以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冰面转化花样滑冰的要求。
两个项目对冰面的厚度和软硬要求是,花滑的冰面要厚冰质比较软,在5~7厘米之间,而短道速滑冰面薄、软在3~5厘米之间。在短时间之内这么大的一个冰场实际上很难实现这个冰面厚度的转换,所以采取了一个中间值,就是5厘米,然后通过对整个冰面的温度调节来实现冰面转换,整个冰面温度调节情况这台电脑上一目了然。法国治病专家雷米伯勒参加了平昌冬奥会的制冰工作,现在经过多次测试和赛前测试比赛,雷米对首都体育馆的冰面转换很有把握,都能做到非常准确的把控,冰面温度秘诀关键在这些点位上,决定整体冰面温度相对均衡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