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车网世界!

微信 | 微博 车网中国公众号二维码

当前位置:首页 > 车生活 > 运动 > 返回

维修保养:看火花塞判断发动机故障

发布日期:2017-08-02 13:50  来源:网络  作者:阿灿   浏览次数:798

火花塞的检查与维护,常被一些汽车驾驶员和维修人员忽视。其实,检查火花塞的状况,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判断发动机的工作是否正常。工作正常的火花塞,卸下后观察,其绝缘体顶端及两电极表面呈褐色且比较洁净。若出现下列症状,表明发动机或火花塞工作不良。
 
火花塞绝缘体顶端起疤、破裂或电极熔化、烧蚀等都表明火花塞已经损坏,应更换。在更换前检查一下烧损的征象以及颜色的变化情况是十分必要的,其目的是避免重复出现故障,对排除发动机隐患也有帮助。比如:电极熔化且绝缘体呈白色,说明燃烧室内温度过高。可能的原因是燃烧室内积碳过多,气门间隙不足等引起的排气门过热,冷却系统工作不良,火花塞未按规定的要求拧紧等;电极变圆且绝缘体结有疤痕,说明发动机早燃,可能是点火过早,汽油辛烷值低、火花塞热值过高等;爆震燃烧是绝缘体破裂的主要原因,点火过早,辛烷值低,燃烧室内温度过高都可能导致爆震;若绝缘体顶端有灰黑色条纹,则预示着火花塞已经漏气,应更换。
2.火花塞绝缘体顶端和电极间有时会粘有沉积物,严重时会造成发动机“缺火”,清洗火花塞可暂时缓解症状,然而为了维持良好的性能,必须找到故障的根源并将故障排除。
(1)滑油性沉积物这种情况表明润滑油已经蹿入燃烧室。如果只是个别火花塞,则可能是气门杆油封失效;若所有火花塞都粘有这种沉积物,说明发动机故障较多,气缸出现了“泵油”现象,这时应先检查空气滤清器和通风装置是否堵塞。
 
(2)黑色沉积物混合气过浓会在火花塞绝缘体顶端和电极上留有一层黑色的煤烟层。对于长期怠速和低负荷运行的发动机遇到这种情况,只要开大节气门运行数分钟就可以烧掉这层煤烟层。
 
(3)灰色沉积物电极上的灰色沉积物,通常是汽油中的添加剂造成的,这种沉积物覆盖了电极,使火花塞不能引燃混合气,导致某缸“缺火”。
 
柴油发动机功率下降的原因分析
 
根据《邮政车辆管理规定》,每年我单位都经常计划性地组织相关技术人员对邮件运输汽车进行综合性能检查,发现大多数的柴油机都有功率下降的情况,究其原因不外乎两个方面:一个是驾驶员不能正确使用,另一个是维护不及时。现简单分析如下:
 
1.不正确使用造成功率下降
 
首先,驾驶员不按要求对新发动机或大修后的发动机进行磨合试运转,而直接投入满负荷工作,导致各机件提前磨损,造成功率下降。其次,驾驶员驾驶车辆长时间停车不熄火,因长时间不熄火导致怠速时间延长,使水温降到80℃以下,这就加剧了缸壁的蚀损;同时因润滑状况变坏,使各运动机件磨损加剧。再次,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有的驾驶员为了提高运输效益,使柴油机长期超负荷工作,造成油温过高,机油变稀,润滑不良,各运动件磨损加剧。
 
2.不及时进行维护造成功率下降
 
首先,配气相位调整有误差,因长期使用,造成正时齿轮、凸轮面、随动柱和挺杆等磨损,使进、排气门开闭时间向后推迟而偏离最 佳配气相位,使充气效率降低,功率下降。其次,气门间隙不符合要求,气门间隙过小,造成气门关闭不严,发生漏气,使功率降低;当气门杆尾端、摇臂头、摇臂调整螺钉、推杆端头、挺杆和凸轮表面等处磨损后,气门间隙变大,使气门最大开度降低,气门开启迟后,关闭提前,进排气时间缩短,充气效率降低,功率下降。再次,供油提前角调整不符合要求。当供油提前角偏离最 佳供油时间时,喷入气缸内的柴油不能在最 佳燃烧条件下燃烧,从而导致功率降抵。第四,空气滤清器维护不及时。当空气滤清器不畅通时,进排气阻力增加,使充气效率降低;当空气滤清器密封不良时,空气就会不经过滤进入气缸,带着尘埃的空气就会加快机件的磨损。
 
蓄电池的正确使用与维护
 
为了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平时在使用与维护中应掌握5个原则:
1.装用蓄电池时,应选择适当位置,避免泥土的直接侵袭,并加防尘护罩,以保持蓄电池清洁,及时清除蓄电池外部的电解液和电极及电夹头上的氧化物。
 
2.蓄电池的压板与螺栓要压紧,如有松动,应及时加橡胶衬垫和木块,以防震破蓄电池壳。
 
3.保持蓄电池电解液平面应高出极板10~15mm,并按期测量电解液密度。严寒地区,应保持蓄电池较高的充电率,电解液密度不低于1.25,以防止蓄电池冻裂。
 
4.蓄电池不应长时间用大电流放电,也不应长时间大电流充电。应保持充足的电量,冬季放电25%,夏季放电50%,应拆下充电。
 
5.蓄电池在高负荷时,应能保持端电压在规定数值内不变化,在同一蓄电池中,各单电池端电压之差不应大于0.1V。

上一篇:如果要买车,是买自动挡的还是手动挡的!这些你都知道吗?

下一篇:小小一滩水竟有如此大威力?不注意这些会要你命

热门文章

关于我们 联系方式 招贤纳士 隐私政策 车网历程

Copyright©2004-2030 车网世界版权所有 京ICP证040347号-1 技术支持: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