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尊敬的魏会长、刘教授,非常感谢能给我这个平台讲一下雷丁的对低速或者叫微型电动车行业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其实对这个行业我们思考的比较多,这两年中国经济面临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是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比较慢,中央提出来供给侧改革。关于供给侧改革可能以前我们没有思考那么多,但如果结合企业在电动车发展过程中就回到了2008年,回到我们当时做电动车的初心的话跟这个是吻合的。因为在2008年的时候,我们前身是做电动自行车的,但做电动自行车有淡季和旺季的特点,什么时候比较旺?一般是天气比较热的时候电动自行车卖的比较好,天气比较冷的时候一般进入到11月份、12月份的时候电动自行车就卖的比较差。然后我们在思考什么样的原因导致电动自行车卖的比较差,后来想可能是电动自行车不带棚子,到11月份、12月份的时候天气比较冷,消费者出行环境舒适程度不太好。电动自行车之后什么样的产品能解决消费者在气温比较低的时候的出行。
2008年我们就想到了电动汽车,因为至少有一个棚子,当时考虑坐的人不需要太多,能坐2个人就够了,速度不需要太快,比电动自行车快一点,电动自行车可能在20到30公里左右,希望电动汽车在40公里左右。价格也不要太贵,最高能够控制在1万块钱以内,这样的产品老百姓可能会买的比较多。基于这样的初心从2008年开始一直基于对消费者需求的理解来做我们的电动汽车的产品,经过2008年到2016年8年我们的想法不断的在成熟。来看看我们具体的想法。
我们提出了国民车的概念,这个概念我们提的比较早,2013年就提出来雷丁要做中国的国民车,但那个时候的理解可能跟现在的理解又不太一样。看看什么是国民车?最重要的一点是国民车是中国老百姓用的最多的,而且老百姓能够买得起的,而且普遍能用得起,而且很方便使用的这样的车辆,可能它未来的市场前景会比较大。分析一下中国这么多年来国民车的变化。
看看符合国民车定义的,第一代国民车我们认为是自行车,因为那个时候自行车很便宜,几乎每家每户都会买一辆自行车,解决了老百姓短途出行的需要。第二代,到了90年代中期左右,摩托车这个产品发展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每家每户可能会买一辆摩托车来代步。2000年以后是电动自行车,每年销售量在2000万辆,市场保有量3亿辆,是名副其实的国民车,但是在电动自行车之后会是什么?微型电动车是中国普遍民众拥有的第四代国民车。
首先国民车老百姓得买得起,太贵,10万、20万老百姓不买也不行。第二,用得好,方便使用,不太容易坏,而且维修保养成本比较低,使用成本比较低。第三,出行方便。停车比较停,开车比较容易开,学起来比较容易学。这样三个特点加在一起,我们觉得这能够代表第四代国民车使用的特点。
2016年我们预估行业的总量在120万辆左右,而且通过这几年的发展速度来看,从2014年—2016年行业每年的增长速度都在50%以上。从市场区域讲,低速车、微型车是从山东开始起来的,现在不但是山东的代名词,而是辐射到了全国,雷丁在全国几乎所有的省份都有我们的经销商。应该说这个产业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不但山东老百姓需要,全国的老百姓需要,北上广的老百姓也需要,它是一个覆盖范围比较广的真正意义上的国民车。
我们提出中国进入国民车4.0的时代,4.0时代国民车的消费者是什么样的人?你得明确你的用户是谁,你的车是卖给谁的,消费者买了车以后干什么,是短途出行为主,还是休闲为主,还是接送小孩为主。他每天的续航里程大概在多少公里,是老年代步车老年人在买,还是以男性消费者为主,年轻人有没有在买,这些都是我们一直在思考的问题。通过我们后台的U—Cari大数据,把这些问题逐一的梳理了一下。
因为数据非常多,我们分了很多组,可以看到全国各地所有的地方都有我们的车子在卖。
这是一个动画,后台随机抽取一辆车行驶的轨迹,停在什么地方,每天速度是怎么样的,充电时间,后台的数据都能看到。这样我们对消费者的认知是动态的,知道消费者买了车以后是用来干什么的。
这是截取的几天的数据,可能这个消费者的特点是一个上班族,每天是相对比较固定的路线。
看一看消费者一个月的续航里程的情况,我们选取了5000个后台的样本。发现月行驶历程在1000公里以下的占90.8%,通过这张图可以看到基本上比较高峰的是月行驶历程在300公里左右的人会比较多。在1000公里以上的非常少,2000公里以上的几乎没有。算到每一天,基本上在20公里以下的,10公里占到39.4%,10—20公里占到31.5%,加在一起70.9%。所以有近70%的用户他的出行半径非常短,都在20公里以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解决消费者在20公里以下出行的交通代步。
看一下消费者买车的用途是什么,通过后台的数据把消费者行驶的轨迹和经过的地方结合在一起做了一份样本。最大的是日常出行代步占到82%,比较具像的是上下班代步占到6%。消费者每天行驶的轨迹基本差不多,主要是以上下班代步为主,还有接送小孩的轨迹到学校的会比较多。还有一部分是出租车拉客、送货的,每天的行驶里程比较长,我们定义为日出租拉客和送货。所以日常出行代步的比例非常大,几乎占到90%左右。
这是女性消费人群的变化,2014年—2016年,2017年是预估的,从发展趋势来看,女性消费者的比例在提高,而且提高的速度越来越快。我们也找到消费者调研,很多女性消费者一个特点是她的平均购买年龄比男性要小,女性消费者平均购买年龄在38岁左右男性在50岁左右,女性当中还有一部分是作为家庭的第二辆车,这部分占的比例也会比较高。
这是整个人群的发展趋势,消费者的平均购买年轻是逐步在提高的,35岁以下的比例提高速度会比较快,10%以内提高到现在的12%左右。
这些消费人群不是我们定义的老年代步人群为主,会有更多的年轻消费者在买这样的产品。具体看一下什么样的人买的比较多?现在是高素质人群的比例在逐步的提高,乡镇人群和个体户比例也在提高,乡镇收入比较高的人群购买力在提高。
对新能源汽车大家的区分是低速和高速来作为区隔,但是未来不应该仅以低速和高速来作为区隔,因为所有的低速电动车速度能跑到100公里以上的比较少,续航里程在150公里左右,这样的速度和续航注定不是上到高速公路跑,还是短途出行的交通工具。所以未来短途和长途电动汽车会有区隔,短途会以微型电动车为主,50公里、60公里够了,长途需要电池配的比较多,或者混动车型。这样会有一个明显的短途跟长途的区隔,而不是目前的低速和高速的区隔。
未来的国民车注定它是一个短途的交通代步的工具的话,它的性能要求也会比较高,外观要更好看,不能特别土,特别土可能女性消费者也不太愿意买,年轻人也不愿意买。二是性价比必须高,不能太贵。三是一些科技的性能,要具备车联网的性能。这样的产品不单是一个车,更多的是移动的家庭,在上面会实现更多的功能。比如早上想多睡半个小时,起来到车上去煎个鸡蛋。如果未来无人驾驶的技术越来越好,在车上睡一觉都可以。所以,未来产品想象的空间比较多,不但是车的定义,更多的是对家庭的延伸。
雷丁坚持为国民造车,这是2008年以来一直推动我们前行的力量,老百姓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子,做什么样的车子老百姓才喜欢。不但是现在的老百姓喜欢,未来的老百姓也会喜欢。现在我们的产品有两厢、三厢、SUV。
这是我们七大系列的产品,2008年开始到2016年,经过8年做车的经历,档次越来越高。与2008年相比,现在是天渊之别。围绕动力系统储备的技术也比较多,比如U—Cari。全国有1400家4S店,全年达到15万辆。未来我们还是会围绕一个核心点,基于消费者来考虑,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车子,围绕这个点出发来设置我们的产品,对先进技术的研发和整合做一些工作。
对我们的公司做一个重新的定位,不但是生产微型电动汽车,更多的是给老百姓交通出行提供一个解决方案。这种解决方案不单是把车卖给消费者出来开而已,在售前、售中、售后也都会有服务,未来的想象空间会比较大。我们对消费者的服务不单能够知道车子在哪里、车子的行驶轨迹,还可以给整机厂、经销商提供更多的服务,从被动的服务向主动服务转移。未来希望我们不单单是造一辆车,更是给消费者提供一个服务的平台。未来我们会拿出营销收入的8%投入研发,海内外三大研发中心会在全球投入使用。在山东建了两套四大工艺,在华东和东南亚建设华东的工厂和国外的工厂。未来会建立2000家一级品牌服务店,从销售往品牌来转移。同时建立6000家二级品牌服务店,不仅在县级别建立服务店,会在乡镇建立更多的品牌服务店,让消费者的服务半径越来越短,服务效率的及时性越来越强。2017年我们要做到20万辆,希望2020年产销量突破100万辆。
这个产业做了这么多年,我从2008年开始进入这个行业,行业发展到今天,魏会长作为行业的领头人,帮助推动的作用非常大。同时这个行业也是所有人和企业一起拼搏努力出来的,否则也不会有今天的规模,也不会有明天。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