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正事之前先和大家说个小马过河的故事;小马不敢过河的原因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因为听了很多旁人的话而不敢过河;最后老马就对小马说你自己不下河怎么知道深浅呢?光听别人说这样说那样的只会扰乱了自己的思路;总之一句话还是要自己体验了才知道;接下来要说的事情也是一样,自己去体验了才知道。
其实但凡是关注过一段过汽车杂志或网站的人都能明白;媒体有没有钱赚靠的都是厂家跟公关公司。你给我钱,我说你好;你不给我钱,我也会说你好,这样你下次就能给我钱了~如果我说你不好,那我永远也没有钱赚。
这条利益链就是这样,谁会跟钱过不去呢?
但这之中受害最深的无疑就是读者们了。
厂家利益牵制确实是一大方面,不过从目前情况看来,媒体素质参差才是主要原因。YYP曾经说过,试过的车超过500款才能成为车评人。听着确实觉得有点狂,但实际就是如此。比如让你去试一款B级车,只有当你开过它的对手才能准确去评价它。一千台车在一千人心中真的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车评人价值在于借助经验,告诉大家这台车各个表现放诸同级究竟是个怎样的水平。可以说,“记忆”是车评人最有价值的地方,否则就跟普通人试车没区别,说不定普通人文笔还更好,观察甚至比车评人更细微。举个栗子,一个平时开飞度的人,让他去试每一款车都可能会称赞人家隔音好,试足够多的车才能避免这种目光的浅窄。试过的车型如果在广度上不够的话,对车的评判就等于盲人摸象,只在很局部的一个维度上了解他。
经验不足其实还不是最可怕,真正可怕是那些别有用心的伪科学,比如楼上提到那个什么热线。这些伪装成很有科学依据的样子,知识储备不深的人很容易被淹下去。由于这种伪科学往往有很大的煽动性,传播速度比真理来得还要快。
除非从根本上改变媒体的盈利模式,否则被厂商钳制只是轻或重的问题。个人比较欣赏美国《消费者报告》的模式,拒绝收厂家的钱,靠的是消费者的付费阅读。当你的衣食父母变成了读者,你就敢于向厂商开火。
笔者觉得,在看到任何一个汽车评测文章时候,所有的主观评价都可以忽略。比如说:外观霸气、内饰层次感丰富、后排头部腿部空间足够、换挡平顺、动力强劲等等,因为这些最终都要靠你去与车近距离接触或者试驾时再慢慢体会感受,别人说什么都是别人认为的。只有自己去体验了才知道。
所以我们要看的是加入实际情景后的体验描述,例如:
1、后排中央凸起,坐5个人会很挤;
2、中央扶手箱内的USB插口没有灯光照明,夜间使用起来很不方便;
3、烟灰缸处没有灯光照明,晚上都不知道烟灰弹哪儿去了;
4、A柱太粗或外后视镜太大,开车时视野不好;
5、油门踏板距离刹车踏板太近,如果穿靴子容易误操作;
6、中控屏幕白天反光严重,看不清倒车影像;
7、车内包括后备厢内没有任何挂钩,打包的餐盒没有合适的地方安放;
8、前排中央杯架的位置会影响操作中控台按键或操作挡把;
9、车门最下方密封不好,走过土路后上下车容易蹭脏裤腿;
10、触摸式按键在操作时必须盯住看,从而使视线离开路面。
这些都是大多数人看车时不会注意到的,但是实际使用当中才会发现的痛点。
虽然这一类的话不常在导购或评测者们话题里见到,但我只能说,写出这些观点的评测起码还算个负责任的汽车评测师。
希望看到此文的朋友们应该以后知道自己怎么办了吧 !欢迎转发收藏让更多的人知道。